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最是知音难寻觅——《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作者:潜静幽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1-04 字体:

最是知音难寻觅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浙江遂昌县实验小学 鲍宗武(323300)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寻寻觅觅,知音难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写道: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就恨无知音感叹伤怀,夏日里独对荷风竹露嘘唏不已。在《留别王维》里,孟浩然写道: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同样,面对友人的挂牵,只应守寂寞,情不自禁地发出“知音世所稀”的一声长叹。英雄必定是的与寂寞相连的,岳飞在《小重山》中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真是英雄无所以,深夜里独自回味,无人欣赏,无以遣怀,面对帘外的明月,对空而叹,只闻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深深叹息!  

多情的诗人亦是如此! 李商隐便是其中的一个。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对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五岁抑郁而终。友人崔珏作下了《哭李商隐》诗以之怀念。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空负一身良才,却无人而赏,作为李商隐知音的崔珏只能一声撼动人心的悲恸,借伯牙与子期之情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伯牙绝弦》——是对知音的最灵动、最深刻的注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历代均有记载。翻看资料,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意思就是说有一个人叫瓠巴,他一弹瑟,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而伯牙一弹琴,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查阅四书五经,却见不到一处讲伯牙的事迹。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汤问》中也记载着这个故事,又与《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记又有些许的不同,抄录如下,以飱读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及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期趣。伯牙及舍琴而吧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伯牙绝弦》写成了一个话本小说,是《警世通言》中的第一个故事,名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本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楚国人,官至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的俞伯牙,与一个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一身布衫的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以谢知音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是承,“子期死”一句是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合,语言可谓是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其是知人的境界;第2-4句是知心的境界;最后一句“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知性的境界。由浅入深,渐进而生气,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  

关于伯牙与子期的相遇,《列子·汤问》描述极为传神: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及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绝弦》则略去这一部分。但文本同样精彩。笔者认为文本最精彩的部分是承的展开部分。《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伯牙所念,不论志在高山与流水,而子期必能忖度之,正如伯牙初次所知之后表现是: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高山者,喻仁厚的人,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高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者喻聪明的人,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高山者,静之极致;流水者,动之极致,一动一静,动静相生。因此,伯牙正借着琴声来表达像高山一样的心境,和流水一般的情怀,而子期的心境却与伯牙的心情黯然相合,心意相通,情趣无限!这种心灵上的契合、灵魂上的相通、骨子里的相融,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正像文本所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听懂的、读懂的不仅仅是那一声声的琴声,而琴声里表达出的伯牙的情怀、志向、情趣和人生的信念与追求。一个“必”字,便能感受到知音的真境界,着一“必”字,则境界全出矣!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笔者认为文本最凄美的就是转合的部分,一句“子期死”三字,凄凄惨惨,再也无法寻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当伯牙约定来年中秋再见的时候,钟子期却不幸病逝了。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抷无情的黄土……《警世通言》中所记,伯牙闻子期已死,乃“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 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 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于是断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断琴绝弦——断了琴,断了音乐,断了生命的情怀,断不了的是对知音境界的回味和遐想……面对皎皎明月,情不自禁地对空而叹: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