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母三迁”看中国家庭教育
从“孟母三迁”看中国家庭教育
摘要: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的得失对孩子的成长及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日新月异,很多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家庭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以“孟母三迁”为切入点,剖析我国家庭教育之现状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孟母三迁 家庭教育 问题 影响 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就极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之兴衰,寄托于子孙身上,“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子孙是贤是愚,则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不仅能保家扩业,而且利国安邦。《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句,其中暗含着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居住环境而三次迁居,时隔多年,这一故事仍然成为佳话,对我国当今家庭教育有颇多启示。
一、由“孟母三迁”引起的思考
(一)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关爱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那么孟柯背后的伟大女性必定是孟母。孟母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健康成长负责,给予关爱,是毋庸置疑的。而现如今社会,由于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对孩子放弃,推卸责任或无力过问,使孩子处于一种脱离家教调控的状态。如:孩子父母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为了折磨对方,不惜伤害亲生子女的父母不乏其人,部分观念“新潮”的父母(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家长)为图享受,谁也不愿意带这个“拖油瓶”而相互推委,推卸对子女教育责任;留守儿童增多,父母由于出国,到处打工、经商等原因无暇兼顾孩子,而将孩子寄养在隔代人或者其他亲友家中的现象也日益增多;父母早亡或者不务正业、被判刑等,使孩子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孤儿,生活无着落,无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诲和约束。生活于一种脱离家教调控状态的儿童社会化影响很大,来自这种家庭的孩子,犯罪率普遍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孩子由于失去归属感和安全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变得敏感而自卑,对生活缺乏正确的态度,出现一些偏执性人格的特征。又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劝告和正确的引导,易变得玩世不恭,愤高嫉俗,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孟母三迁”的故事揭示了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的关系密切,接触的时间较多,往往是孩子模仿、信任的对象,孟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无疑给孟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的确,教育是一门艺术,且父母是职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在的父母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了。每个人从哇哇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与家庭密不可分,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知识涵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父母既是子女的抚养者,又是其首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子女素质的高低。因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子女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自身的人格魅力,均会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时时处处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子女,为孩子师表,发挥榜样的作用。一个5岁孩子抱着木偶人,一边轻轻拍着它,一边说:“竟敢不睡!马上给我闭眼。”老师看到此情此景,马上对她说:“要善待孩子,你可以唱首歌哄他睡觉啊。”但这位女孩子回答说:“家里的弟弟老是不睡觉时,妈妈都是这样做的。”正所谓:“欲求子孝必先慈,欲责弟悌务先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要抓住理解和把握处在这时期儿童的特征,循循善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正面地影响他们,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重要的一笔。
(三)父母应该设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孟子成为一代大儒,与孟母选择良好好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在《劝学》中就说过:孩子“生而同声,长则异俗,教使之然也。”也就是说,刚生下来的孩子笑声相同,长大后习俗就不同了,这都是后天的学习环境所造成的。在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改善家庭文化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时下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生活环境也随之变得五花八门,很多消极,不健康的广告宣传及行为随处可见。如校门口随处可见的小摊零食,公共场所的不文明海报宣传,都潜隐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灵。
二、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增长知识、形成专长的原动力,稳定的兴趣能促使孩子认识事物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培养其观察力,加强其记忆力,丰富其想象力。使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增强,智力活动的效能大为提高。稳定持久的兴趣能发展为爱好,表现出热烈追求的实际行动,成为一个人投身于某项事业并发展成为特长的向导,从而促进人才的迅速成长。从孩子的幼年开始,家长就应该注意观察其兴趣的倾向性,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积极诱导、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爱好。爱迪生只受过3个月的学校教育,却成为一生有将近2000种发明的大发明家,这归功于他的兴趣和其母亲的支持和帮助。对孩子萌芽状态的兴趣和爱好,要倍加爱护,悉心培育,使它日渐发展。孩子的爱好定向以后,除持肯定、赞许态度,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外,还要在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给予支持。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它展示的无穷奥秘,能诱发孩子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培养孩子自幼热爱书籍,把读书作为最大的精神享受,应当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并交换心得,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和孩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生活充满热爱,个性品质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积极热情,观念信仰正确得体,风俗习惯有趣活跃,便会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使青少年的做人教育落到实处,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应当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立足现实,要净化儿童生活环境。净化儿童读物市场,认真抓好青少年读物的编写与出版工作。少儿读物的编写应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教育寓于通俗易懂的故事、格言、榜样示范之中,从而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三)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首任教师,家庭如何配合学校和社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其中与家长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家长对孩子影响相对良好,而低素质家长对孩子发展影响相对较差。当今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陈旧、教育方式不科学、娱乐活动不健康等现象。有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当子女犯错误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往往恶语嘲讽、指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父母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尊重子女的自尊,往往把误解当成理解,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甚至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片面注重书本知识,不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成天把子女禁锢在房屋里,把家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要彻底医治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病理现象”,提高家长的素质是关键。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追求高品位的目标和情趣;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在言行、思想、爱好等方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给孩子一方独立的空间,学会与孩子沟通,注意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感受。
(四)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要解决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家长素质,必须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很多咨询服务机构,也可成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家长学校一般面对家庭教育的共同问题,而咨询机构则主要解决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为了方便群众,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广泛吸纳受过专门训练的志愿者,逐步建立和完善集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妇联、电视台、广播电台等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优秀父母和儿童评选、家庭夏令营、家庭教育小品比赛等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向家长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逐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一体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后备军。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针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继承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切实有效地改进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庆芳.谈家庭文化环境与孩子的培养——从孟母三迁说起[J].当代教育科学,1992年04期:27-30.
[2]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_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6期:36-39.
[3]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J].教科文汇(下半月),2006年10期:18-19.
[4]梁淑珍.中国家庭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4年04期:2.
[5]康凯.“孟母三迁”、模仿及其他[J].中国教育学刊,1983年第12期: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