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数学课不再是善意的谎言

作者:叶冬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6-29 字体:

【摘 】: 一节公开课后,一个学生说:“什么 智力闯关 ,骗人的,还不是做 数学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 教师正“轰轰烈烈”大摆情境宴席,但我们的学生却在情境大餐中 “食不知味”。因此,作为 我们 小学数学教师,应着力遵循“真实、有效、合理、可行”等价值底线,精心设计并智慧构建出富有张力、推助学习的情境“营养餐”,让学生在吃饱的同时,还应享受到色香味与营养俱佳的“美味大餐”,即——创设师生双赢的“真情境”, 让课堂的创设不再是“善意的谎言”   

关键词 真实 有效 合理 双赢   

情境 这一话题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确实受到了大家的极其关注和重视,并流行着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很多教师试想通过 情境 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因为有了 情境 ,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 用“善意的谎言”,一厢情愿的创设,让学生跳进教师所设的“套” 。课上运用的许多情境,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有的削弱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的在热热闹闹的情境背后搞得学生无所适从……, 情境 成了课堂的点缀品。针对这些现象的存在 及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课堂的创设中的现象和如何创设课堂:   

一、教师 —— 寻寻觅觅   

确实对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高效情境,促进学生主体学习;如何创设乐学、有效的生活情境,这些都困扰着我们一线的教师。但事实上,当前我们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差距颇大,值得我们颇多思考。   

在一次教研活动评课中,无意间听见老师们这样抱怨:现在一年级的孩子真是精明,我精心创设了“数学乐园”教学情境,只想让孩子们能换种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想让孩子们学得更加主动,你猜这些鬼机灵竟然怎么说:“又是这个,骗人的,还不是让我们做数学题。”笔者联系到我们低段教师确实常会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智力闯关”、“数学乐园”等代名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确实,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表面上看到了学生的踊跃,但课后我们有没有去了解过学生的感受呢!回想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类似的状况,一年级面对生动有趣的卡通情境欢呼雀跃,二年级时脸上兴奋的表情已经有所减弱,教至三年级,我的学生竟然对此风闻不动,更别提想用这样的情境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了!   

二、学生—— 迷迷糊糊   

针对我们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有时却使我们的学生陷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境地,以下几个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情境 > 数学   

不是所有情境都能实现从“ 传统 数学”到“数学 生活化 ”的转化,曾经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有情境而无实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认识”时,为了引出百分数及其在生活中的意思创设了一场足球比赛,让学生比较球队的控球时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足球比赛,足足花了七分多钟讲足球知识。 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真有点得不偿失。学生也被弄得不知所云,可能有些还在嘀咕吧:今天数学老师怎么上起体育课了?   

(二) 虚拟≠虚假   

我们有时创设的情境内容会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当然,这里我们应当区分“虚拟”≠“虚假”。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伊始就出示“数学乐园”四个大字,,教师询问学生“在数学乐园中玩,你们开心吗?”学生大声得回答:“开心”,接下来一个接着一个环节做题目,,只是在每题的前面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到了“××乐园,××场”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仅仅泡在算术题之中,谈得上在“数学乐园”中畅游吗?   

(三) 形象+习题   

在平时,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课始,教师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说:“小朋友看过《虹猫蓝兔七侠传》吗?今天七侠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欢迎吗?”学生对此兴趣高涨,私底下窃窃私语七侠英雄事迹,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到别扭的却是“虹猫头像+复习题、蓝兔头像+例题、大奔头像+练习、逗逗头像+总结”直至课末。这样的 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吗? 学生只会认为是“七侠”在数学课上玩“变身魔术”,对贯穿在数学课堂始末的“七侠”产生厌恶情绪, 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三、师生 —— 双赢情境   

创设有效的 数学课堂,其价值意义至少有三:(1)提供知识背景。依托 情境 ,可以自然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背景,进而充分凸显数学学习的文化意味;(2)活化知识内涵。将抽象难学的数学知识转化成鲜活易懂的趣味场景, 情境 的形象启发性功能对于数学学习及其重要;(3)促进知识建构。置身 情境 ,学生容易产生探究愿望、研究热情和发展使命,这些“动力资源”能促使学生主动寻找信息资源、自主构建认知路径。因此,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着力遵循“真实、有效、合理、可行”等价值底线,精心设计并构建出“真情境”。   

(一) 换位 — 深思 — 论证   

让老师头疼的问题无非是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等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可以先作换位思考,再论证情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如果我是一名学生,会对怎样的情境感兴趣,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即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模拟学生现实场景,演绎数学真义。这样,我们就能针对数学知识内容、素材的选择,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训练、洋溢学生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这样,“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便能很好结合,有效增加了数学理解的表象依托,充分扩展知识建构的切入途径,数学知识由此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我们创设的生活情境,课程呈现的生活场景必须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并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联,切忌走入“生搬硬套”、“机械拼凑”的行为误区。   

针对《统计》中不太贴切的情境创设,我们其实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进行挖掘,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很多事情都要用到“统计”。针对本节课中需要统计随机数据这种状况,笔者 起学校 每学期都开展的兴趣 活动, 通过现场统计本班的各数据及出示了解全校学生的活动报名情况 ,学生兴趣盎然 。同时又出示“学校为了下学期更好地开设兴趣活动课,现在将对你们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还希望学校再开设什么兴趣小组?”学生通过自己 收集数据并进行用画正字等方法来收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解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象这样的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只是看我们教师是否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隐藏的信息,创设“真”的情境。   

(二) 反思 — 改进 — 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创设的情境,我们还要进行认真的论证与反思。论证,即为思前分析,即前面所说的要考虑情境的合理性、可行性。反思,即为思后分析。通过课后对情境的评析,总结成功之处,认识不当之处,从而调节、改进创设的情境,使创设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做作教师的我们要懂得思考: 情境“符合”文本要求,却不受学生欢迎?其实,我们早就明白:我们成人认可,儿童未必认可。创设情境,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要考虑儿童的需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要用他们易于亲近的,易于接受的途径、方法来设计教学。   

综上所述 希望我们 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些 “善意的谎言” ,多一份理性 少一些形式,多一份实在。让我们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认真反思情境,那么,我们 将创设出“ 真实、有效、合理、可行 ”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
4、《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