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语文从学生能力入手

作者:应村小学 周祖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6-29 字体:

  

摘要:在《语文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学科在对知识进行加工的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对文章的审美和对文章所承载的人类文化的鉴别,语文学科是锻炼学生用文字塑造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或描述客观世界原貌的能力。语文学科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知识进行提升,把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个过程就是表达、创造(创作)和吸收的过程。  

关键词:感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与学生的思想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学科,语文就是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文。人们所说的话。所写的文。本质上就是人的心灵之声、生命之声,是人的愿望、情感、思想、意识的直接表达,是人的追求、理想、思维判断的直接体现。所以。语文学习并非是单纯的语言技巧学习和语言技术训练。不能仅仅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涵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给学生构出一道生命的底线.筑起一座巍巍的精神长城。即用语文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强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这种感悟包括:(1)形象感。即感知形象,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事物的大小、动静、音响、景物的方位、色彩、距离,人物的外貌、言语、活动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中形成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2)意蕴感。即感知意境。通过对语言意义(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的准确感知,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品味出其丰富的、深刻的意义。(3)情趣感。指的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的感受,体验出文章包含的感情和趣味。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的方法:  

1、创造语境 把握语感  

由于一定的言语对象总是存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语感把握言语对象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它所处的语境进行理解。如果将它孤立出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不能更好的理解。虽然查字典是一种理解词义的方法,但应当当作一项技能让学生练习。要真正理解字、词的意思就必须在语境中活学活用。 “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孰美?离开一定的语境就无从判断了。  

2、比较思考 体会语感  

一般来说,比较感悟可以从词的语意轻重、适用范围、与其他词的搭、,褒贬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关键是要理解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比较的方法也是多种的,可以是近义词的比较、反义词的比较、图表比较、换词比较、删补词语比较、多义词比较等方法。  

3、咀嚼品味 培养语感  

品味字词有“三步曲”。第一步,理解本义;第二步,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第三步,体会词语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分成两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的好坏,甚至影响到人的一生。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呢?  

1)、加强阅读练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实践证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多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起了促进作用。  

2)、重视说话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凭借语言进行。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越丰富,思维就越发达,越成熟。所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毫无疑问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丰富他们的语言,重视课堂上多说的训练。平时,还要经常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这样锻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再现文章场景  

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提高语言技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的儿童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演课文剧等形式再现文章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就能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的素材来自生活实际,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做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胆量  

总而言之,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关系着他们学习和成长,而且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书面表达,即语文的写作能力,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写作兴趣。这样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1、加强阅读教学,积累词汇,为写作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许多的当地方言,包括我们的川话。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区的学生对当地方言的掌握往往比普通话更牢固,所以经常出现学生说话、作文都是方言与普通话混合运用的现象,出现语言表达方式不准确的现象。那么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的语 文 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能积累普通话词汇,规范书面语言,以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学生自由表现,发展作文能力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要过严,可有限度放宽。既然是作文教学,要有个教学的体系,课本中作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作文教学的序。每次作文都有一个选材范围,假如在这个范围内学生实在无材可选的,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围绕一张家庭照从家庭成员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材。课外练笔,可无限制放宽,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突发异想都可以,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   

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写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思想流露出来了,老师更便以疏导。   

3、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  

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万紫千红才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总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然而这种训练又不能挫伤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研究、探索写作教学新路子,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