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语言研探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遍及在全国38个实验区,“常识课”脱胎换骨的改为“科学课”,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以及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科学课再加上观摩了2007年省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后发现,尽管科学课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尽管一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要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有闪光点,但是从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看,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一些能体现科学课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科学课堂 教学语言
【正文】
新课程改革后,科学教师将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还要擅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更要注意科学教学语言。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听了不少优秀教师的科学课,特别是最近观摩了在衢州举组织的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后,经过整理和反思我发现尽管科学课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尽管一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要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有闪光点,但是从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看,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一些能体现科学课的基本理念。我把它归纳成课堂教学语言的四种模式。
模式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发现是创新的开始,是思维火花的延伸,为了避免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前期束缚,我们的科学老师经常会在活动过程中问学生:“你发现什么了”、“你有什么想说的”。这样的语言教学可以更好的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个人思维、观察和想象的潜能。
例如:舟山市定海小学袁优红老师在省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执教的《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在观察比较瓦楞纸和平板纸,推想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另外办法的教学环节时就是这样问的:观察1号、2号纸,你能发现什么,对我们有一些什么启发?通过刚才所观察到的信息,你们对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有什么新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经过这样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活动,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人人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而且想法各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和活动的空间。
模式二:你想研究什么?
“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不够”、“外国学生基础不够扎实,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中外教育差异是传统的教学观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按教材规定的内容和顺序教,学生按老师讲的内容学造成的。从这点教育差异上来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需要。随着新课改的遍及,无疑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在自然教学改革的先驱刘默耕老师的倡导下,我们的科学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今以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已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
例如:练飞老师在市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执教的《观察一个生态瓶》一课,在引入的环节,练老师先出示一个饮料瓶,请学生说有什么用途作为铺垫,再出示一个有泥鳅的简易生态瓶,导出生态瓶可以用来养殖什么?根据学生自己的回答,老师再问:“你想研究什么?”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揭出今天的活动就是做一个生态瓶。
模式三:你准备怎么研究?
路培琦老师曾说:“越是说不好的学生,我越是让他说。”因为你不让他说,不给他机会,他就永远不会说。如果让学生自己说,也许会出现说不清,道不明,讲话也可能吞吞吐吐,甚至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维障碍,但这一说的过程,正是个体学生的认识转化为全体学生共识的一个信息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磨合的过程、修正的过程。但若长期训练下去,他们一定会在各种纷繁冗杂的事物现象面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例如: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池松华在省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执教的《热胀冷缩》一课,在实验验证预测水能热胀冷缩的环节,教师就直接问到:你准备怎样研究?生1:把红水用平底烧瓶装好,用橡皮塞塞好,放根吸管到平底烧瓶里;生2:应该是装满水,不装满水会有空气,会防碍实验结果的。生3:还要放到热水里去观察…… 在刚才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显然不是很流利,但操作的时候和认真。可见教师并没有阻止或者是代替学生回答,而是采取了让学生自己补充,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
模式四:请你(你组)来交流研究的发现。
我有幸观摩了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2节各个市区的优秀课堂展示,我们不难发现,12位参赛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在交流实验结果的环节,即使有个别学生实验对了,表达清楚了,教师仍要“磨”他们说出理由;即使大部分都同意了,教师还是要问“有没有不同意见”。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牵学生的鼻子,遇问题是赶紧直接“启发”,一听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继续下一步的教学,无视其他学生的认识的教学模式已被新课程的科学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认识,提倡创新的,提倡自主探究,提倡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所代替。
例如:还是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池松华在省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执教的《热胀冷缩》一课,在交流验证预测水能热胀冷缩的实验后,教师就是请学生自己来交流实验结果的。生1:我实验时发现红水会喷出来。师:为什么?生1:因为红水在热水里热了,就满出来了。师:还有发现吗?生1:还发现把红水放到冷水了,红水就不喷了,又跑回去了。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2:我实验时发现红水在热水里温度会升高,也会热起来,就会从吸管里流出来。生3:等放到冷水又会流回去的。生4:那是因为红水又变冷了。生5:我觉得应该是红水在热水中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红水冷了之后,体积会缩小。生6:……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师生共同总结出“热胀冷缩。”都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事实上也反映另外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虽然有点教学语言并不能完全诠释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科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模式的确反映了在科学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科学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并在具体的教学上体现了科学课改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会议资料 2007年4月
2、 新课程背景下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