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关于寄宿生的心理素质研究

作者:方樟云 文章来源:云峰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6-25 字体:

关于寄宿生的心理素质研究  

遂昌云峰中心学校 方樟云  

【摘要】寄宿生制度解决了部分未成年人监护问题,但是无疑也剥夺了他们的家庭亲情关爱,失去了接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机会,隔绝了自然的陶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心理素质发展的障碍。寄宿生不良心理素质有多种表现类型,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培养寄宿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培养寄宿生心理素质的途径是将家庭、社会和自然元素引进寄宿生活区。  

   

【关键词】寄宿生 心理素质 研究  

   

心理素质是构成人之本性的重要元素,因为人的本质内涵首先以心理活动的形式存在于潜意识中,然后借助外部条件才表现为具体行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理想的基本教育模式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但是,为了推行集中教育,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我们目前正在(也必须)实行学生寄宿制度。寄宿制度在有效解决集中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同时,则难免出现负面的因素,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自然空间的隔绝,导致寄宿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失常。虽然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但它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轻视。因此,作为承担寄宿管理的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寄宿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原因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学校教学的意义进行探索研究和认识,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采取针对性的弥补策略和方法,以便寄宿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  

一、寄宿生不良心理素质的普遍状态  

寄宿生制度对于家庭和社会是解决了未成年人监护问题,但是它的变多元教育为一元教育的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则无疑是被剥夺了家庭的亲情关爱,失去了接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机会,隔绝了自然的空间,使得成长、教育的生态受到破坏。久而久之,使得部分本身性格就存在缺陷的学生更加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在心理上形成不良的“寄宿综合症”。最终影响个性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根据表现不同,寄宿生不良心理素质一般有以下类型:  

(一) 郁郁寡欢型  

这个类型群体的学生以父母在外打工者居多,他们平时性格较为内向,对于  

家庭亲情有着强烈的欲望,渴望能得到家庭的关爱、父母肌肤接触、亲情交流等人生的天伦之乐,希望有机会与父母同劳动、同甘苦;适当参加一些以亲戚朋友为主的小范围人际交往。但是,由于长期的寄宿状态,使得这一切欲望都成为不可能。一方面是内在的亲情饥饿,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嫉妒心理,两相作用之下,于是其心理素质就自然地朝着更加内向的极端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为:学习无精打采,讨厌同学跨谈各自的父母,无意面对周末,整日郁郁寡欢等等。  

(二)放荡不羁型  

这一类型以女生居多,他们性格除了迫切希望参与外交之外,其他方面与第一类相反,他们平时最怕的就是家庭的束缚,极力想着摆脱家庭的羁绊,希望能够广泛融入社会,追求个性释放。但是,在纪律严明的寄宿制度面前,这些放荡不羁的性格在长期压抑之下得不到释放,形成情绪积累,于是随时渴望得到宣泄。   

表现为:不能够聚精会神听课,脾气暴躁易于发怒,甚至表现为破坏性行为(故意破坏公物,损坏绿化植物等等)。  

(三)横眉冷对型  

这类学生平时就不善于和父母沟通,不理解父母的疾苦。他们渴望家庭关爱的内涵基本上是食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物质欲望,除此之外之外很少与父母接触,更没有感恩的表现。他们在外对于比自己穷的同学瞧不起,对于比自己富的同学则怀有仇视心理。当欲望(如:零花钱用完了,校服脏了)不能及时满足时,就会处处显出与人不配合,横眉冷对一切人的表现。  

具体为:上课不发言,提问不答理,同学之间不沟通,集体活动不配合等等。  

二、影响寄宿生心理素质的原因  

与寄宿生不良心理素质状态呈多种类型一样,导致寄宿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也是在多种机制作用下形成的。  

(一)家庭关爱密度减少导致学生亲情饥渴  

多数寄宿生一周有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但是有部分家居特别偏远或者父母定居在外打工的学生需要几周甚至一个学期才有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密度过小的家庭关爱无法满足与生俱来的亲情欲望。  

(二)生活自理能力较低者不适应自助式的寄宿生活  

有部分学生其自理能力特别低,平时连自己的文具用品都丢三落四,打理不好。虽然学校对于寄宿生的生活设施和管理人员一应俱全,但是学校实行的是师资(管理员)关爱、学生自助的生活模式,比之于父母在量上的没有限度,在范围上的无微不至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对于父母的完全依赖。   

(三)参与社会、接触自然机会减少导致学生精力过剩  

一是由于校园对寄宿学生实行文明化管理,在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上都有一定的量化规定,如作息时间、活动项目的种数、某项活动的每周次数等等,以致学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耗精力,放荡不羁类型的学生表现尤甚。  

二是被长期控制在“与世隔绝”的生活空间里,使得部分学生想念、渴望校外世界,自然空间。  

三、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教学的意义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培养寄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开展良好教学的重要前提,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一)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保持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的动态过程,需要在一定的和谐气氛中进行,需要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无论学生的过激言行还是冷漠态度都是与这种动态和谐气氛不适应的,  

(二)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师潜能发挥  

教师的教授潜能不是简单的库存,可以随时提取,而是具有一定伸缩性的,它必然要受自己精力充沛程度和教学气氛的影响。要是气氛良好,教师的潜能发挥就处于最佳状态,此时他的精力耗费就转化成了教学成果;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在课堂上表现为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于是和谐的教学气氛就会受到影响,为了控制气氛,教师就得为此消耗精力,最终影响到潜能的发挥。  

(三)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培养寄宿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因为首先人的文化素质总是与心理素质保持平衡发展的,学生一定时期的心理素质状态其实也就是其文化素质状态的反映;其次,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又是其继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培养寄宿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虽然寄宿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形成的作用机制也来自于多方面,但是归根结底,其基本原因无非就是长期脱离家庭、社会和自然所致。因此培养寄宿生的心理素质就要从寄宿生想什么?缺少什么的方向去思考,要将家庭、社会和自然元素融入到寄宿生活,还寄宿生一个类似于家庭和社会的成长、教育“生态”,从源头上满足成长的需求。  

(一)融入家庭元素,使学生置身“家”中   

寄宿生最大的愿望是对家庭的渴望,因此,我们要让寄宿生的生活“社区”在空间上和气氛上远离教室与课堂,尤其不要把寄宿制生活区变成学生加负的阵地。改善寄宿生生活区的房屋、场地、设施条件,为寄宿生创造充分的多元化生活空间,包括起居、膳食、活动和私密空间,使他们能够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地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随心所欲地施展学业成就和青春才华。  

(二)融入社会元素,使学生回归社会  

寄宿生的另一个渴望是回归社会,就是回到他所来的那个具体的社区,或是某镇某村某宅院,或是某街某弄某小区。对此,可以借鉴社区布局的思路和自然模式,打破学校原有学部、年段、班级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寄宿制生活区建成集教育、生活、交往、学习、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在“社区”内部,将个区块(楼层)、寝室、床位按学生个人的喜好自由命名,如:某某镇,某某村,某某寨;某某街、某某弄、某某院等。在“社区”设置邮局、便利店、书店等“准社会元素”,使学生在结束一天学习之后能够轻松愉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情绪高涨的学生变成悠然自得的社会人,  

(三)以活动为载体,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学习状况如何,融入社会,认识自然,检验自己始终是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愿望。教师要为他们适当安排一些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走进自然等与身心成长有益的活动和实践,开展一些田野漫步,走家串户,交接朋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等等只求过程不求目的的校外休闲活动,以达到精神调节的目的。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寄宿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不良状况的存在形式和形成原因的规律,设身处地地从寄宿生渴望什么、缺乏什么的方向去积极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就能够让寄宿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