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变换课堂形式,激发儿童绘画兴趣

作者:鲁映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1-03 字体:

摘要:每次上课听到老师说可以自由想象的画,孩子们总是欢呼雀跃。由此,我觉得认识到儿童的感受、知觉能力和想象、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比教师通过示范,一笔一画地带领孩子画同一种模式的图画的技法训练要重要的多。而40分钟的课堂效果好的与否显得更加关键。  

关键词:变换形式  激趣  

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种模式教学势必导致孩子们产生厌烦情绪,并且使课堂效率减低。美术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快乐之中表现心灵。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围绕着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三个中心进行就,即课前作好范画准备并练好手头功夫,准备课堂表演示范,有的教师索性让学生直接临摹教材上的范画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服从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严重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绘画出现过多的成人化和模式化的东西,失去儿童的童真、童趣。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再寻出路,在新的艺术课标精神指导下重新认识儿童的绘画。在此,我就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总结为:说说、听听、做做、玩玩。  

一、 说说  

美术虽然是视觉上静态的表现,是再现的艺术,但在美术活动中还要有语言的介入。我在二年级以“说说”的形式组织过一堂课。我先出示一个玩具狗实物,请学生摸一摸、讲一讲这只玩具狗的特征。孩子们兴奋不已,逐一说了出来:大脑袋、大鼻子、大耳朵、短尾巴、穿着花背心,浑身毛茸茸的、软软的……再与真实的狗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他们说真实的狗会叫,会逗人玩,而玩具狗很安静,很漂亮……再请孩子们介绍一下见过或想象中的玩具狗,并将自己的所说描绘出来。孩子们通过讲述,已在不知不觉中开拓了视野,并在脑海中形成了表象,绘画时,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内容反映在画面上。  

“说说”除了绘画前的讲,还可以让作业优秀的学生以自己的作品为依据,上台来做个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论、分析作品等形式。  

一、 听听  

“听”并非单纯地听教师讲授绘画的技能、技巧或者方式、方法,而是通过听觉的反映,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利用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将思想中的内容反映出来。  

我曾分别在中高年级以听儿歌、听故事的形式上美术课。我先让他们听记内容,特别是关于色彩、结构的词,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然后,结合前面所提的“说说”,去粗取精,筛选自己最喜欢、记忆最深刻的场景表现在画纸上。在此基础上,还可添画内容中没有的事物,增添画面的饱满程度。如此,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毫无思维定式的绘画能力,使其能无拘无束的任笔遨游。画好后,结合画面说明绘画的特点,自己设计过程中的想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儿童发泄内心情绪,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拓展艺术视野,给每个孩子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绘画变得更有趣更容易。  

二、 做做  

绘画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的一种手段,要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绘画中开发儿童的潜能。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穿插各种手工制作,对于训练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玩泥巴就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除了传统的橡皮泥外,现在又出现了陶泥和面泥制作。陶泥和面泥的特点是制作后通过烧制和受热可长期保存,色彩鲜艳的作品,使孩子们更有成就感,帮助他们增强了信心。现代教育让孩子们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鲜活有趣的奇妙景象中,他们才能自由地感受、充分地体验,绘画作品才会与众不同、洋溢个性,才会迸发生命的光彩。从拼贴、制作、剪纸、泥塑到造型设计,无不体现了动手做做对于开创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玩玩  

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恒的动力。”而“玩玩”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将“玩”带入课堂,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色。  

比如在一堂以游戏形式组织的“摸画”课中,我先将一个形状有特点的小物件放进一个大暗袋中,将袋子收紧,只留一个小口以增加神秘感,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让每个孩子都去摸,感受它的形状,再根据感受在画纸上画出,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当然,画之前谁也不能说自己摸到对象的特点。画好后,再进行评价、总结。由于每个人从摸的角度到思维形成过程都不一样,因此,画起来的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孩子都担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及创造的勇气。这堂课的效果很好,因为好奇心引发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诸如此类的游戏在课堂中还有很可以运用。比如上低年级的《拔萝卜》这一课,可事先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做游戏,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观察每个人的上场顺序、表演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以次达到绘画目的。  

总之,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形式,不仅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直接参与教学,在不同的尝试过程中体会绘画的神奇和快乐。现在的孩子总体来说,自我意识强,不愿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引导其天性得以充分发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