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寄宿制学校休闲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浙江的广大乡村,随着计划生育工作著有成效地开展,适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大批村级学校因为学生人数少被撤消,随之出现了一批全寄宿制的乡村学校。可以预计,在广大农村尚未城镇化之前,这种全寄宿制的乡村学校仍然会不断出现。这些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不仅有其他学校学生一样多的节假日时间,还有大量的在校课余时间。他们居家和在校的闲暇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开展针对这些学生特点的休闲教育,使这些乡村学生懂得科学生活,善用闲暇时间,对于培养乡村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乡村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休闲教育,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的各种新风尚在不断形成,村风村貌整治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成果,但在广大农村中各种落后的、不健康的休闲方式仍广泛存在,如文化娱乐活动的匮乏,成天搓麻将聚赌,观看不健康的影视节目等,不仅有碍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也不利于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在地理上处于几个乡村的中心,对于附近乡村具有辐射作用。学生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方式,对于乡村农民是一种良好示范,这有利于改变农民的一些不良休闲方式,倡导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休闲方式,从而培育良好的农村精神文化环境,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很有必要在乡村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休闲教育。一方面,据统计,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全年中有190多天的时间在学校中度过,除去上课和休息,仍有1700多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这么多的时间中,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安排,科学支配,使课余闲暇时间成为成长中的宝贵财富,而是把时间浪费在打闹、闲逛和无所事事上,少数学生甚至干些违犯学校纪律的事,既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品德发展,所以有必要针对全寄宿制学校特点对学生进行在校休闲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远离学生家庭所在地,交通不便,家校联系困难,特别是不少家长到外地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学校也有必要主动承担起节假日期间学生居家休闲活动的引导教育工作。
二、概念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休闲”一词可谓司空见惯,如休闲装、休闲包、休闲食品、休闲山庄、休闲文化等等。对于“休闲”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认为“休闲”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活动以外的空闲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和所处的状态,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固然与物质条件有关,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但更重要的是“自由支配”、“放松身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强调个体身心的放松和个性的释放,注重的是个体的精神感受,“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具体到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休闲”,则主要是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在课余和节假日中所从事的活动和所处的状态,也强调“自由支配”、“放松身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但由于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的“休闲”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下进行的活动。
正因为学生的休闲活动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教育,所以休闲教育应运而生。休闲教育,又称闲暇教育,是指教师和家长等成人,根据一定的休闲理念,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掌握科学的休闲方式,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体会生活乐趣,做到科学休闲、健康休闲、文明休闲、发展休闲。其中,正确的休闲观念是前提保证,科学的休闲方式和良好的休闲习惯是重点,而休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休闲对于成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曾总结出休闲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心智技能、和谐家庭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增进人际交流等功能。休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要求越来越高,似乎离马克思的熟悉各种不同的劳动岗位,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劳动岗位转换到另一个劳动岗位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越来越远。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劳动者并不能完全在劳动岗位上获得个性的解放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在许多情况下,个性与个体的发展要在休闲中得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只有在人们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的状况下才能部分地实现。在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终身学习的实践活动也只能在闲暇时间里进行。可以说,终身学习也是一种休闲,是休闲的一种方式。
休闲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学生的时间分为在校学习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在校学习时间又分为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这样做有张有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即生活,休闲即教育。学生在休闲中可以放松心情,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休闲是为了学习,休闲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更具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因而也和学习一样成为学生不可忽视的一项权利。正因为如此,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呼吁全社会保护儿童的这一权利。
人类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休闲,休闲和休闲教育可以说与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远古人们的祭祀占卜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休闲活动。古人的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六艺”、“七艺”等,都与休闲密不可分。对于休闲和休闲教育,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罗素、斯宾塞、马克思、杜威、布赖特比尔、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有过许多论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校休闲教育的重视,有关学校休闲教育的研究不断开展。仅在互联网上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就可以出现成千的搜索结果。江山市峡口小学郑丽峰等的《农村小学生休闲教育的策略研究》,对引导小学生休闲活动的方法途径、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乡村学校开展休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目前乡村全寄宿制学校休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乡村学生需要休闲,乡村学生休闲迫切需要休闲教育。但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休闲教育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视分数成绩,挤占学生课余生活时间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许多年,“新课程”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处在教育战壕里的人,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者,还是普通教师,谁都不能不重视分数,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学生的每一次阶段测试成绩要登记分析,期中、期末考试也如同高考一样要认真对待。学校学生成绩在全县以至于全市的排名与学校年度考核密切相关。同样,学生分数也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年度考核成绩,影响绩效工资、职务晋升以及进城调动等。
分数如此重要,以至于教师们不得不每天加班加点地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乡村一般较分散,适龄儿童较少,开展幼儿教育成本较高,在目前还不可能在大部分乡村普及幼儿教育。教师在面对一群操着不同方言的没有经过幼儿教育的学生时,除在上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在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到下课放学时间,办公室就人满为患,挤满了各式各样接受辅导的学生。晚上则是一到六年级无一例外地灯火通明,不同学科教师轮流坐庄辅导学生。为了分数,教师宁愿放弃自己的休息;为了分数,学生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应有的休闲。
(二)教育教学负担重,教师无暇顾及学生课余休闲教育
全寄宿制学校的人员编制一般都较紧,教师大多是一身兼数个班级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平时除了学科教学,还有名目繁多的活动和检查需要应付。另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还要参加业余的业务进修,如函授、自考等。所以,全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整天都很忙,忙着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值周、学习、开会等。“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乡村全寄宿制学校教师一日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有形的教育教学任务重外,许多教师还因为各种内外因素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形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烦躁、失眠、悲观、自信心丧失等。教师沉重的教育教学负担和严重的思想心理负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也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无能为力,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休闲活动。
(三)硬件设施、场地缺少,功能混杂,限制学生休闲的质量
乡村全寄宿制学校限于建造当年的认识水平以及财政状况,一般都做得比较紧凑局促,若干年后虽会进行改扩建,但基本格局早已形成,难有大的改观,所以总起来讲硬件和场地的问题是很突出的,或者有场地但缺少配套的硬件设施,或者因“教育创强”等来了一批设施却无用武之地。一栋教学楼,一个操场,再加上一栋食宿合一的楼房,就是全寄宿制乡村学校的全部家当。全校学生的日间所有活动,几乎都在位置非常靠近的一两个场所完成。上课时,读书声、唱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课余时间更是不亦乐乎。这种功能混杂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学生开展高质量的休闲活动。
(四)安全第一的思想束缚,教师不敢放手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
近几年,全国各地频频发生校园安全事故,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和教育工作也逐步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以至于出现了“安全第一”、“安全高压线”、“安全一票否决”等说法,在教师当中一提到“安全”两字则人人自危,人人求自保。特别是乡村的全寄宿制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安全责任更大,因为学生被送进学校,家长鞭长莫及,只有学校和教师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安全。一些教师害怕自己的学生发生意外使自己担上教育责任,不敢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而往往采取不准学生出校门、出教室门的做法,严禁学生使用可能会发生事故的体育器材,禁止学生参加各种可能涉及安全教育责任的课余活动。
(五)师资质量、人员不足,限制休闲教育的开展
不仅在硬件设施、思想意识上不利于乡村休闲教育的开展,而且在师资人员等软件方面也限制了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开展休闲教育。学生的一些休闲活动如舞蹈、歌咏、地方戏、简笔画、棋类、剪纸、车模、球队等,没有专业人员的具体指导很难持续下去。乡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闭塞,各方面待遇远不如城镇,教学任务却更繁重,更困难,难以吸引优秀教师长期执教,各种专业特长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加上人员编制紧张,教师无心也无力对学生开展休闲教育。
(六)家校联系困难,家长无暇、无能力进行子女的休闲教育
乡村全寄宿制学校远离学生家庭,各个村落山高路远,位置分散,开展家访工作困难重重。许多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一些孩子被托付给爷爷、外婆等亲人照料,他们的管理能力有限,孩子们实际上处于无人看管的“真空地带”。
四、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开展休闲教育的有利条件
(一)相对封闭,有利于消除环境干扰
乡村全寄宿制学校一般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便于对全校师生的管理,防止发生可能的意外事件。全封闭式的管理措施,确实可以过滤掉许多来自校外的不利影响,便于对学生休闲活动的监控与引导,有利于学生节俭休闲、健康休闲、安全休闲,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乡村宁静纯朴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远离城市的喧嚣,全身心放松地自主参与休闲活动。
(二)师生集中,有利于休闲活动的开展和引导
全寄宿制学校的师生吃住在一起,学生在闲暇时间做些什么,存在哪些问题,教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学生在休闲方面有什么困难与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找到教师,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正是全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对学生了解会更全面深刻,对学生的休闲活动的指导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并且可以结合日常的晨会、值周、班队活动等时间开展相关的休闲活动指导。
(三)时间充裕,有利于有序列地进行休闲活动指导
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学生课余时间充裕,有利于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休闲活动如书法、读书、棋类等的开展。同时,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有序列地进行休闲活动的引导,使学生的休闲活动经常有新鲜感,时刻保持正确方向。
(四)学校教育传统,有利于开展特色休闲活动
全寄宿制学校一般从建校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乡村区域优势,开发学校的特色教育资源,长期坚持,逐步形成学校的教育传统。这些传统,大多通过学生的活动予以体现。通过对学校传统教育活动的深度挖掘,可以找到适合学校学生开展的特色休闲活动。
五、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开展休闲教育的对策
(一)课内引导,学科渗透,树立学生正确的休闲观
学生不会休闲,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不能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与学生对休闲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关,如:不了解休闲,没有懂得休闲的重要性;简单地认为休闲就是玩,把休闲和学习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休闲就是为所欲为做任何想做的事;想当然地认为休闲就是像大人那样玩麻将、赌博、吸烟等。
学生对休闲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意识,包括了解什么是休闲;休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休闲与学习的关系;休闲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做到科学休闲、文明休闲、健康休闲等等。正确的休闲意识的培养,主要靠学生在具体的休闲活动中逐步地体会,但在课堂上适当传授一些休闲知识,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休闲活动指导,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结合体育课教给学生体育休闲的技能;结合音乐课教给学生歌咏舞蹈的技巧,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休闲音乐;结合思品课让学生了解名人休闲故事;结合美术课让学生体验发现美、再现美、创造美的乐趣;结合信息课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不沉迷网络游戏;结合地方课进行绿色休闲产业、乡土休闲文化的介绍等等。班队活动是重要的教育阵地,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同时,创造条件开设午间休闲课,改兴趣活动课为休闲活动课。另外,针对全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休闲知识讲座,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休闲活动,使学生学会玩
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玩中可以增长知识,调节心情,学习交往,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等。目前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生玩的内容和形式都还比较单一。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玩好,玩得有情趣、有格调、健康有益,除提供一些必需的休闲娱乐物品外,重要的是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休闲活动,通过有组织的休闲活动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玩的内容和形式,教给学生玩的方法和技巧,并使一些适合全寄宿制学校开展的休闲活动常态化、序列化。可以组织的课余休闲活动有:
1.体育休闲活动:如球队、拔河、棋类、跳绳、乒乓、呼拉圈等;
2.艺术休闲活动:如唱歌、舞蹈、竖笛、简笔画、剪纸、陶艺等;
3.科学休闲活动:如种植、养殖、气象、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
4.文学休闲活动:如读书、吟诗、文学社、讲故事、灯谜、作文大赛等;
5.节令休闲活动:如元旦游园、踏春郊游、植树种花、中秋赏月、野炊聚餐等;
6.其他休闲活动:如社会调查、看望五保户、军烈属等。
(三)注重教师的休闲知识培训,合理计算教师工作量
学生的休闲活动开展得怎样,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要指导学生的休闲活动,教师自身必须有科学正确的休闲观,必须具备一定的休闲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平时的休闲生活状态对学生也是一种示范,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休闲。因此,要注重对教师的休闲知识培训,做到教师的业务知识培训与休闲知识培训并重,既关注教师的业务活动水平,也关心教师的休闲生活质量。如前所述,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负担都很重,这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开展休闲教育,因此也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给予必要的关注,切实为乡村教师减负,让教师放松心情工作,放松心情休闲。具体到工作量上,不能单纯以学生数为计算标准,而应以实际工作时间为标准进行计算,并在工作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提高乡村全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重视硬件投入,设置校园休闲功能区
休闲活动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寄宿制学生有着丰富的休闲需要,必然要求有多样的场地设施来满足需要。在当前及今后的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中,应当做好校园各休闲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使各种不同的休闲活动相对分散隔开避免相互干扰。可以设置的各休闲区有:
1.健体休闲区:如操场、球场、乒乓室、旱冰场等;
2.艺术休闲区:如音乐、美术、书法活动室;
3.文化休闲区:如图书室、电影放映室、展览橱窗等;
4.科学休闲区:如气象观测点、养殖种植基地、科学实验室等;
5.消费休闲区:如校内商店、书店等;
6.闲适休闲区:如散步的长廊、小憩的长椅、花坛、荷花池、喷水池、鱼塘、草坪等。
以上的分区只是一种设想,限于乡村学校的实际可能,可以几个功能相近的休闲区合并综合利用,但必须动和静、有声和无声相对隔开,并注意各休闲功能区在校园的错落有致,科学分布,人员的安全进出。
(五)家、校、村镇三力合一,重视学生假期休闲生活的引导和组织
学生除了在校时间外,全年还有将近一半时间在家中度过。为了防止“5+2= 0” 的现象发生,有必要在家庭、学校与村镇之间加强联系,建立三力合一的学生休闲教育网络。学校通过每年一两次的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活动,以及发放家长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生假日休闲的重要性,与家长探讨学生假日休闲教育的问题与措施,提高家长的休闲教育意识。通过村委会协调落实本村留守儿童的休闲教育措施。
六、结论
没有休闲的生活是有缺憾的生活,休闲教育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有缺憾的教育。休闲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活教育,正确科学的休闲观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丰富健康的休闲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有利于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并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标志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尽管目前在休闲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正视矛盾,提高认识,科学规划,认真组织,积极协调,在休闲教育方面,乡村全寄宿制学校还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王四香.休闲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与策略.http://szfuquan.com.cn/xgjy/zcjy/jyyj/
jysb/200706/t20070626_399026.htm
[2]齐炘.学校闲暇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40-42
[3]徐爱华.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现状与策略探讨. http://hw.xyjyjt.com/Articl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264
[4]李玉华.图书馆:休闲教育的平台[J].新学术论坛,2009.(4)
[5]黄健.休闲文化与休闲经济发展.http://www.sh.xinhuanet.com/misc/2008-11/28/content_150
48841.htm
[6]黄文琴.以色列学校休闲教育的目标及实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2)
[7]黄立贤.中小学教师实施休闲教育实务篇——观念与策略之探讨. http://163.20.44.7/gsjh/
web/right/career/career/jh/pro/3.doc
[8]孟雅琴.论新课标下农村小学休闲音乐的开发与利用[J].新华教育研究,2009.(3)
[9]刘宇文,张鑫鑫.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休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10]赵忠心.教学生学会“休闲”——纵谈休闲教育.http://www.xdxx.com.cn/show.aspx?id=13
05&cid=5
[11]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