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教学艺术,落实互动对话
【关键字词】落实互动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学与思考
【文章摘要】 通过小数意义的教学,创设了合作交流的平台,真正把握互动对话教学实的质,释放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
【正文】《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小数意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你们看。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信息图)
2、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
3、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要重视对小数单位的理解。
师: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
⑴如果方纸片用“1”表示,那么怎样用它表示出0.1和0.01呢?
学生通过亲自去折,说出0.1、0.01的意思.就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⑵怎样表示0.25呢?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说出0.25表示的意思是百分之二十五.
(3)研究0.365表示什么?投影出示学具:由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弄明白0.001表示千分之一和0.476表示千分之476的意义。
2、归纳小数的意义
⑴观察黑板,你能找到哪些小数?它们都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找到刚才研究过的0.1、0.25、0.365,并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
⑵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小数?它们都表示什么意义?
找出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各一个,板书,引导:这些数中,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老师指出,叫做小数“. ”。
3、研究小数的计数单位
指着黑板的例子:0.8是由几个0.1组成的?0.6呢?你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吗?0.25、0.48是怎样组成的?0.365、0.241是怎样组成的?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研究小数的组成,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引导总结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记作0.1、0.01、0.001……
(1)像“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像“0.01、0.04、0.18”这些小数叫二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像“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的阴影部分(基本训练,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用米作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深化练习)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拓展练习,联系生活)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2、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反思:
1、真正把握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释放教师的教学艺术。互动对话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一问一答,那么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师生“互动”,只是表面形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也就无真正意义的“对话”。因此,互动对话式教学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并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例如,“生活中小数信息发布会”,笔者把小数的意义放置了一种生活化、需求化、个性化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再如笔者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会读小数这一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谈谈小数是怎样读出来的?,把个人的学习成果让大家共同体会、共同分享。又如:当学生已获得小数的初步意义后,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小数,小数,小数比整数小吗?”,使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激化,以问题答辩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相互争辩、重新修正、完善个体的思维。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就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艺术而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笔者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笔者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中直接读出来。
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
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以上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适时点拨、恰如其分的调控。
3、培养兴趣,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4、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达成真正的对话,在思想上形成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碰撞,就必须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错误见解要宽容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对话,质疑问难,达成共识。就拿本课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展开练习、拓展延伸”来说吧,笔者采用了比赛的练习方式。这种方式,从学生的性情、兴趣出发,彻底改变了原由的写写、做做的模式,让每位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把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成果全部释放了出来。在这中间,教师提供的评价指标成了学生积极互动的催化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赛实绩,为自己每一轮的学习比赛打上恰当的分数(小数)。这样,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同时用小数来打分,也体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课上完了,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怎样改进?应该说在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还有在时间分配上,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经验。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