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科学课需要好习惯

作者:黄德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12-10 字体: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是初次接触新课程,受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课程教学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课堂表面上看上去非常热闹,学生的学习气氛很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仔细一看,学生不知在干些什么?不知在研究什么?不知怎样研究?更谈不上得出什么研究结果;有的课堂,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后,想收回来,让学生汇报,可学生怎么也停不下来;有的课堂学生在汇报,其他学生继续在“玩”……正所谓“课堂闹哄哄,课后一场空”。为此,我们作为科学老师,应该如何来上好科学课,我想好习惯的养成是上好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一、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会倾听包括倾听教师的讲课,更包括倾听他组成员的发言和组内成员的发言。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倾听习惯可通过互动交流培养,也可以开展课堂纪律竞赛,还可以利用噪声控制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知识知道较多时,学生往往想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倾听就需要有规则,老师说话时,大家要认真听,如发现有同学违反规则,没有听老师的意见,任何同学不要提醒;同学发言时,要等前一位同学发言结束后再举手;同学发言时,老师也认真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可以反驳老师的意见;老师和同学发言时,要考虑到能吸引别人。如学习“流动的空气”时,我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野外,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时候有风?因为学生对这一问题较熟悉,学生都想争着发言,这时就用上述的规则进行规范。  

二、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理的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刚开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科学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有许多不同的分法,如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观察员或实验员、记录员、噪声控制员、卫生员等。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小组共同目标负责,也要为组内其它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的分工是责任明确,但是有的工作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实验操作需要多人合作;汇报员汇报不完整,需要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卫生员负责器材的整理,也需要他人的帮助。  

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时,因为检验的材料较多(二十多种),先将学生进行分工,分成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和观察员,然后进行检测。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分工一成不变,就会出现实验员动手的机会很多,而其他组员则动手的机会较少。因些,在实验过程中对分工进行适当的轮流,达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均等,互相分工合作。  

三、养成注意提示的好习惯  

友情提示是在课前采用一种温馨提示的方式,对课堂上小组成员分工、安全、重要的临时约定等方面的一种很有人情味的提示。它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友情提示的使用对加强学生的自律能力作用是明显的。有位教师在上课前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教师在讲台下放了一个玩具手机,叫学生听声音找找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学生找到后,老师说:“同学们,老师跟你们商量点事好吗?”接着出示“友情提示”,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当听到玩具手机的声音时,马上静下来听老师讲课或学生汇报。学生感到很新鲜,在上课使用果然效果很好,和原先教师在上面大喊“静下来,静下来”相比,既管用又省力。  

四、养成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但探究更需要合作进行。要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先要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科学课合作探究总是给人一种乱哄哄的感觉,效果不见得怎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尚未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二是教师在没有交代清楚要求时就让学生探究,三是有的老师先将实验器材发给学生,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只顾摆弄器材而不顾老师的要求。结果学生就盲目探究,不得要领,导致效果不佳。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老师宜给其分组,并根据成员的特点作具体分工,成员也宜相对固定,譬如谁负责领、收器材,谁负责探究的指挥,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要明确。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之后,还要强化训练。首先训练小组成员的探究目的性,如教师利用板书、口头或分发要求卡等方式让小组成员明白每一次探究的目的之后再由小组长指挥具体操作。其次训练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性。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争着观察探究,不按要求、不合作,无人记录,指挥失灵的情况,虽说记录员、汇报员等每个成员都要积极介入探究,但必须听指挥,有序进行。经过一定时期的强化训练,小组成员就能养成比较默契、积极有序地开展探究的良好习惯,探究活动才能进行得有条不紊,情“乱”而神不乱。  

我们在进行“让马铃薯浮起来”实验时,就请一个学生加盐,一个学生搅拌,一个学生放马铃薯,一个学生观察。因为他们都有事做,实验进行得有条不紊,合作探究非常成功。  

五、养成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好习惯  

养成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好习惯。实践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支参与知识和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种“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设计这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行《植物的根》一课教学时,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和养料,可是人们并不把水和肥料直接给植物,而是把水浇在地里,把肥料撒在地里。根据以上事实你可提出什么假设吗?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植物的根,提出了“植物的根可能是用来喝水”这个假设。那么验证这个假设实验所需的材料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分析假设不难发现,一是需要带根的活植物一棵,二是水,而水是液体必须有容器。其次是启发学生推想,分析实验结果,如果植物是用根来“喝水”的,那么实验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容器里的水会减少吗?”“为什么?”“因为植物的根浸在水里,所以减少的水一定是植物的根‘喝掉’的。”“可容器里的水会蒸发呀?”“把容光焕发器的口封住。”“用植物的油封住水面。”第三,引导学生设想实验方法步骤。先在容器里装一定量的水,再把带根植物种在容光焕发器里,植物的根都有浸在水里了,就想到需用到东西(棉花塞)将它固定起来,为了防止水份从容器口蒸发出去,还需要注入一层植物油,最后在容器壁上标出水面高度。学生从设想实验方法、步骤中对实验所需材料又作了补充。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找出验证某个问题所需条件,以及造成这种条件所需要的材料,然后教师提供适当的材料供学生摆弄、实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科学课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很多,还有实验后整理器材的好习惯;在实验观察时,及时记录、分析的好习惯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细小的地方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学生的科学习惯一定会形成。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