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光和影》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源;第二部分是影子。
本课学习首先通过观看“手影视频”引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手影视频”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创设一个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光和影之间关系的学习,同时从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学生看完手影视频后,让学生再上台表演手影。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然后,由此活动进入对光源的认识和学习。教师首先说出光源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寻找平常知道的光源,如白炽灯光、日光灯灯光、太阳光、激光等等。在关于光源的讨论中,学生会提到月光和镜子是光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从而再次对光源这个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对光源概念的理解后,再进入到对影子的研究。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该活动分为三个小活动:
1、“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活动前,教师让学生看几张图片,从中发现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并让学生推测造成影子长短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物体的影子的与光源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去活动。这样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探究。学生在不同的位置用手电筒照射物体,细心观察影子的变化,然后总结规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发现: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这个活动要求在光源与光屏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前后移动物体离光源和光屏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这个活动得出的结论是:在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遮挡物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这个活动由教师演示,分别从上方和右侧照射,就形成不同形状的影子。从而得出结论:物体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也不同。
探究活动结束后,由以上活动引出“投影”这个概念,并讲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堂总结这个环节,通过“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规律”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梳理。
最后一环节是拓展,通过观看“皮影戏”,验证影子的这些规律。
《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铅笔、尺子。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手影视频,一边看一边思考:(1)这是什么表演?(手影表演),(板书:影子)(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光、手、布)
2、交流上述两个问题。
3、指名做手影
4、推断影子产生的条件(学生猜测)
5、教师小结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光线的物体——遮挡物、落影的地方——屏。(板书:光、遮挡物、屏)
6、揭题: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板书:光和影
二、组织活动 开展探究
(一)认识光源
1、教室里哪些物体会发光?(电灯、手电筒……)
2、引出光源的概念:像电灯这样自己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光源)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太阳、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等)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强调“光源”不仅要自己发光,还必须是正在发光)
(二)探究影子的特点
1、探究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1)出示三张照片,说说照片中光源、遮挡物、屏分别是什么物体。
(2)你发现了影子的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短。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长,这时光源在哪里?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短,这时光源在哪里?你能推测一下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吗?
(3)如何证明我们的推测呢?(通过实验来证明)
(4)指导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阅读书本P25实验一,请学生说说实验步骤。(先在桌面上铺上4开的白纸,将小木块竖放在白纸上;再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射;最后在白纸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②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只改变光源的位置,即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来描述。只是不能改变光源与木块间的距离。)那么怎样不改变远近呢?我们可用目测光源与木块间的距离。(演示)③提示学生要注意分工合作。(一个人拿手电筒、另一个人画影子。)
(5)开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附实验记录单:
光源照射的角度 (填直射或斜射) |
影子的长短 | |
|
长 | |
|
短 | |
我们的结论: |
影子的长短和 有关 , 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 ; | |
(6)小组汇报,形成板书。
斜射 长
直射 短
(7)在实验中你还发现影子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2、探究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过渡:影子的长短会发生变化,那么大小呢?板书:大、小
(1)教师在投影仪上表演手影:两只大小不同的蝴蝶
(2)你想上讲台来试试吗?学生试做手影的大小变化
(3)根据上面的现象,你能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吗?(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学生推测(遮挡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
(5)怎样用实验证明?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25实验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附实验计划表格:
我们的实验计划 | |
提出的问题 |
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
我们的推测 |
影子的大小和 有关。 |
不改变的条件 |
|
要改变的条件 |
|
(6)交流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实验过程。(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一人拿手电筒,一人移动木块,一人拿屏,一人画影子)
附实验记录单:
遮挡物离光源的远近 |
影子的大小 | |
|
大 | |
|
小 | |
我们的结论: |
影子的大小和 有关, 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 时,影子就大; 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 时,影子就小。 | |
(7)汇报实验,总结形成以下板书:
离光源近 大
离光源远 小
3、探究影子的形状和什么有关
过渡:影子的形状与什么有关呢?(板书:形状)
(1)课件出示同一物体的两个不同形状的影子。
(2)推测影子的形状与什么有关系。(学生交流)
(3)教师演示
(4)总结,形成板书
光照面的形状 形状
4、投影及投影的应用
(1)教师讲解,出示投影概念: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2)投影的应用
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有用处。出示投影画图片,边出示边讲解。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规律?
四、拓展
播放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