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让数学融入生活,使生活走进数学

作者:黄苏金 文章来源:石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9-11 字体: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两句话就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两点陈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需要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或得必需的数学。  

让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开展数学活动,是实现以上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一、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不开生活。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现实世界自始至终贯穿在数学中,从现实世界形成数学观念,进一步抽象化、形成化,又应用于现实世界中,通过现实世界的调节再次数学化,两者交互地发反馈信息,促使现实世界和数化同时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内容时,我采用如下方法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  

信息呈现:本班有男生16人,女生19人。  

师:请同学们利用这条信息写出几组比。  

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619  

生: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1635。……  

:请同学们把我们班的男女生人数比用线段或长方形表示出来。 35   

                            (生画出:   

16 19        16:19

师:开学初时,学校分给我班175本练习,按男女生人数比例分,男、女各共分到几本?(并板书)  

请同学们动脑筋去想一想,把它画一个线段图或方形图,并解答。(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画的有如下图:  

         175 175

                      

   

        16 : 女19 男生16 人?本 女生19人?本   

?本 ?本

生:可用分数的方法解,男生占16/35、女生占19/35,总数是175本,所以175×16/35=80(本) 女生:175×19/35=95(本)  

生:我用倍数解,每人分到:175÷35=5(本),男生5×16=80(本),女生5×19=95(本)  

生:我是这样解,解:设男生可分到x本。得:1935=X175  

X=80(本)。女生175-80=95(本)  

师:方法一就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按比例分配,请大家看书上的例题。学生解题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完全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出,完全跳出课本的内容框架,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理论、数学知识。得出了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我们班有3个组,每组各有几个人,按人数写出它们的比。  

生:三组人数比是111212  

师:很好,那么要三个小组长领去本组的练习本,每组该领几本?  

生:第一组:175×11/35=55(本)第二组:175×12/35=60(本)  

第三组175×12/55=60(本)……  

师: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的知识解决?(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我爸爸:与另一个人一起干活,我爸做了10天,另一个人做7天,共铮到340元钱,每人可分到几元?当时,我分不出,学了今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了。  

生:……  

师:很好你们都能利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分配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还可以利用它解决哪些问题?  

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体现数学的价值性。更是体现了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又利用数学知识去指导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二、生活中的数学,要在生活中去体验。  

小学数学与学生有密切的联系,让学习在身边的事情中去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已的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节内容时,对“秒”这一时间单位,学生在是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如果教师不能创设充分的情境,让学生来体验,那么,学生掌握的只是“秒”这个词,而末必能掌握“秒”的实际意义。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听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一拍就是一秒);你在认真写5个字,看看要几秒;闭眼数一数,数出60秒;试看穿一件外套,看要几秒钟……  

这样“秒”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活知识,就在生活情境中解决了,学生感到不是抽象的“秒”,而是鲜活的事实。  

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教材安排的内容很少,只是在教学《等边三角》中附带教学,学生如按课本上内容很难理解的。我教到这里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你在美术课上剪过窗花吗?  

生:剪过。  

师:老师请大家剪一张窗花,看谁剪的漂亮?好不好?  

生:好(开始剪)……  

师:你们都剪好了,开始是如何做的讲给老师听?  

生:先对折,再对折,再剪……  

师:利用对折线看一看窗花的两边,大家剪出的窗花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两边都一样?  

师:这是什么图形?在家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到书上找。  

生: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你们剪了出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对折线就是对称轴。老师再请你们把正三角形折一折看是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  

生:(讨论后)3  

师:同学们,你们对轴对称图形都有理解。老师问你平时哪些地方要用到轴对称图的?有哪些东西是这类图形?  

生:做风筝要用到轴对称图形,剪窗花也要用到它  

生:我买的面具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发现象“田”“中”两个字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学生在剪窗花这一生活经验,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知识,再利用这数学知识指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生活的数学要在生活经验中去体验、去获得。  

   

以上是我们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教法是“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 解决 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