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培养

作者:王伟平 文章来源:大柘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6-25 字体:

[内容摘要]科学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研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科学课以一种展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理论和实践
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

[关键词] 科学 教学 培养 创新

科学课教学是整个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实施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澄清对“创新”问题的两点模糊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小发明、小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科学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物,决定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的“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物的。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的畏难情绪。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比较“新”的比较参照物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解释、得出的结论、想出的方法、做出的东西,不是听别人说的,从书本看的,向别人学的,照别人做的,而是他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就应看作是创新,因为从他的生活范围来说,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无论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否在世界上早已有过,多么简单平凡、幼稚可笑,甚至荒谬,都应看作是创新、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科学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研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科学课以一种展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实施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
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引导发现、创设情境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并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他们有志于发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坚强毅力、穷追不舍的探求精神,这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前人未知世界的过程明显不同,但是,学生和科学家在获取新知识上同样有着一致性。学生获取新知仍然属于创造,就像科学家在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一样,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认为的那样:“智力活动到处都是一样的,无论在科学的前沿或是在三年级都一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观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从中发现。
例如:在教学《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各种种子外部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猜测"你能知道为什么各种种子外部的形状、颜色、大小不相同,而它们又都能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呢?在上课开始通过猜测的形式引出探究的主题。再让学生进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的研究方案设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使孩子在愉快的自主活动中发现种子里面构造的特点,比只用语言进行讨论种子的构造更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疑问促思、学会思考
“思考源于疑问”,“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疑”可促思,但又必须会思考。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只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学不问”的错误倾向,要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设疑,引起学生的自我探讨。如,在教《热传导》一课时,学生在做检验水、空气传导热能力的实验时,给三根铁丝加热后,粘在整根铁丝下的火柴很快就掉下来,隔着水、空气受热的那两根铁丝下的火柴掉不下来,说明水、空气不容易传导热。但到了下课时火柴都没有掉下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分析其原因,经过讨论后,学生提出的原因有:“是不是铁丝太粗了传热慢?”“天太冷,铁丝散热快?”“玻璃管用得太长?”“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太低?”等等。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下课后根据所提出的原因,研究怎样改进实验装置,下节课我们再来做实验。每个学生认真参与,开动脑筋,第二节课刚开始,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实验了,……当实验终于成功时,学生们享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经常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任何问题都总要进行追究的意识,不弄清问题的成因、性质或解决办法决不罢休的精神。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主动参与、学会探索
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是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示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如:在教学《我们自己》这一单元中的“观察我们的身体”时,观察身体内部是本课一个难点。因为学习活动中都是从外部观察,是比较直接的观察;而身体的内部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只能靠间接的感知。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为了突破难点,首先用一个解暗箱的游戏引入。教师准备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老虎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又被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还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索。
四、发散立异、鼓励创新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自己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例如教学“《做一个指南针》这课时,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发现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这更加增添了我不断改革,灵活运用教材的的信心。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还有的同学的想法,出乎意料,设计了水浮式指南针、悬挂式指南针。水浮式指南针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在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塑料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真实别出心裁。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我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我叙述,我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如何更好地改革课堂教学,还处于初步尝试的阶段,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红霞.
《现代小学科技教育》 朱纪华

2009.4.8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