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做足“农”
内容提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语文课程的资源整合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探究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的自我体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前提,形成语文素养,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呢?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在农村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1、走进大自然,上好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把儿童带进大自然,才能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 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资源。
去年,我们组织全年级学生参加了“和秋天一起做起游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以各班语文教师为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在练溪河边远足,或在树林里漫步,或在田野里追逐,或在山坡上野炊,或在草毯上联欢……;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画秋天,有的歌唱秋天,有的讲秋天的故事,有的拍摄秋天的美景,有的舞出秋天的旋律,有的写出秋天的多彩……我们将学生的各式作品分类进行展览,引导学生分享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
2、走进农民家庭,上好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因此,充分利用学生放寒假的时间,开发家乡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昆曲艺术家汤显祖,追寻他的足迹。
汤显祖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他的诗文和剧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代表作《牡丹亭》,一直享誉文坛、驰名海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在我县做了 5 年的知县,其代表作《牡丹亭》就在我县任职期间创作。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王村口赖喜能老人的家庭,访问老农,探寻汤显祖生平的足迹。学生在活生生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口语交际训练:“请问老大爷,汤显祖在我县当知县那几年,遂昌的经济如何?”“请问老大爷,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怎样创作的”“老爷爷,您能告诉我们汤显祖当知县时的一些的故事吗?”“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有礼有度的采访语,使被采访者感到亲切。老人们娓娓动听地向我们讲述1个个美丽的传说、1个个传奇故事,还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师生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让大家“大饱耳福”。
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1次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得到了鲜活的口语交际的实践。学生走向生活,走进农民家里进行采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农语:
歇后语: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挑在肩头上。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小满立夏冻死老爸。(提醒人们注意保暖)
燕来三月三,燕去七月半。(总结每年燕子迁徙的时间)
4、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反季节蔬菜菜、菊米、茶叶、番薯干、竹炭、玉笋及当地名菜小吃鸭头、番薯面等。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
我们学校就开展小小菊米研究院,通过到地里种菊米、采菊米,了解菊米的生长过程以及制作工艺。我们研究院的前任院长—雷婷同学,她的文章 就曾在 发表。
5、采集风土人情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为此,可以组织学生拍摄体现风土人情的照片,撰写关于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并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通过制作这些具有切身体验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采茶叶》的一片习作中写道:
“骄阳似火,我和妈妈背着竹篓去采茶叶……我的手都酸了,太阳晒得我都快晕过去了。天快黑了,我和妈妈背着竹篓去卖茶叶。虽说我采的茶叶不多,但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好想快点把它卖掉,可妈妈却要多走几家。终于卖掉了,我拿着手里的12元钱,深知不易,爸妈多辛苦呀!
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哪来这么深刻的体会。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