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音乐课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

作者:巫亚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5-28 字体:

【摘要】 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律动、创作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美能换成乐谱上调动的音符,每一个音符,都会幻出无穷无尽的美妙音乐,学生就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享受“美”。  

【关键词】 低成本;享受;审美;教学模式:“美”  

【正文】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理念中指出: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是兴趣的学生,音乐课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农村小学虽有着硬件与软件的制约,但音乐的传递不受时间、空间、器材的制约。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就是一个音乐体,手足可以是打击乐,身躯是音响共鸣体,声带是天籁音源,立足之地就是表现的天地。小的成本有大的产出,从音乐的途径获得“美”是很直接的。下面我就对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在教学模式中谈谈几点看法

一、听——欣赏美  

听,作为唱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早餐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关键。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在教授歌曲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所授歌曲作为活动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活动.虽然伴奏音乐不断,但是只要教师每一次引导活动的方式不同,学生,学生忙于完成教师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没有产生厌倦情绪,发挥学生的听觉优势,使学生在听赏中不知不觉地自己“听”会了歌曲,摒弃了过去“师教生唱”吃力不讨好的模式.同时,在优美的音乐渲染中,学生的听辨能力得到提高,对音乐的敏感性会进一步增强.“听是感知与理论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过程.”给学生充足时间,满足他们充分聆听的需求.让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如同学习母语一样.   

应如何欣赏美的几种“听”的方法,如:一、拍节奏法。即让学生和着音乐拍击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二、口令法。即在听歌曲时,教师根据乐曲的情绪给予各种口令,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举手、踏步、转身等动作,这通常以乐段为单位。三、闭目法。此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倾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旋律优美的歌曲欣赏课。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听”的形式,学生在听时就不会觉得枯燥单调,在和谐、平等、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学会新歌。  

因此,听,让学生的美感得到了彰显。听,让课内外的歌声融入到了一起。  

二、玩——享受美  

在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中,提到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因此这个经验过程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就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  

1、先从一首学过的歌曲开始,老师带领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圈,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转圈,当唱到下一段是说“我们换一个方向转圈吧,进而在引导学生唱一个句子,换一次方向转动。  

2、师:现在老师唱一首新歌,歌名是《草原就是我的家》,大家仍然做到刚才的游戏,把动作改成骑马的姿势,当老师拍一下手的时候,请大家改转换转圈方向。(老师先按段落拍手,再按句子拍手)  

3、学生逐渐熟悉了歌曲以后,也按照老师的方法到段落处、到句子处拍手转换方向进行游戏。  

4、学生熟悉了歌曲以后,再一起唱这首歌曲,以及老师强调对歌曲各个要素的掌握。  

通过反复做游戏,学生熟悉,学生熟悉,记住了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并掌握了队段落、乐句的感受,对以后的创作、即兴表演打下了基础。  

三、说——表现美  

常言道:"音乐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莫扎特说"对音乐最好的解释是音乐"。故此,一些人反对音乐课上的""。可是在小学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萌发、培养、成长过程。""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说的目的和内容。  

""是检验学生对音乐感受的重要手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少不了让学生说,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说,说什么。""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歌曲处理中,让学生来说说如何处理高潮与尾声,才能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音乐要素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听音乐后你想到了什么?你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唱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点评其他学生的演唱情况。如此这些,都需要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只有认真听了,认真想了,认真感受了,才能准确的说出来。  

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说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调动内心的情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让学生"",大胆地"",对错并不重要,关键这是一种能力,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还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四、议——创造美  

唱唱、演演相辅相成,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演绎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的需要。  

如:师:请大家想想用什么方式演唱、表演?在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吗?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教学,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有唱、舞、画、吹、拍、敲,鼓励学生积极性,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很有成就感和愉悦感。老师在课堂上也获得了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  

五、心——感受美  

想,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  

1、听完以后,老师请大家各自默默地把歌词念念,想想这首歌曲主要描述什么?用什么情绪学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唱,如:拍拍手、拍节奏、哼旋律、律动、唱歌词。  

3、找找规律,如:哪一句是你最容易突破的,哪几句比较难,你认为歌曲最美、最好听是哪几句,有没有在节奏或是旋律上相同或是接近的乐句,旋律线的走向有何特点。(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放歌曲的背景音乐)  

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律动、创作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美能换成乐谱上调动的音符,每一个音符,都会幻出无穷无尽的美妙音乐,学生就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享受“美”。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音乐新课程标准》  

3】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网 http://www.cn333.com/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