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让绘画成为每个孩子的需要

作者:鲁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4-19 字体: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绘画的蓝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关键词:多角度 课堂形式 多种材料 发展性评价  

儿童绘画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儿童陈述事物和表现自我的一种游戏形式。由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思维的简单,感受的片面,认识的肤浅和缺乏理性,再加之画技的稚嫩粗糙,儿童画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儿童画,都是儿童心灵的反映,生命的律动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在画画时一定要符合“真实”,一定要“规范化”。应该认识到儿童的感受、知觉能力和想象、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比“画得好”的技法训练要重要得多。美术教师,作为孩子绘画的指导者,应正确及时地引导、激励、推动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感受、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宣泄、调节,并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一、 贴近儿童生活,多角度地选择绘画内容。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来源于生活,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艺术是求异的。画画之所以能够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也正是因为它的求异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体现儿童的创造力。只会照着范本画画的人,我们最多只能说他的临摹能力不错。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的教学,造成了儿童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画画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地跳跃,技能不断的灵变,才能有感人的作品产生。  

大千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有画不完的题材:家庭生活、儿童游戏、乡间风俗、城市众生相等,各种情景、场面都可以是儿童画的内容。教师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多思考“有什么”、“在干什么”,引导他们去记忆诸如事物的“形、色、质、秩序”和“变化、联系”等,使儿童产生好奇、求知和表现的欲望,从而画出对生活的体验。近几年,由于省政府加大力度关注三农问题,许多住在偏远山村的孩子在政府的帮助下下乡脱贫,将新家搬到了乡中心所在地。家乡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以《我家盖新房了》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显的得心应手。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站在高高的木架上给新房“擦脸”,有的在开着铲车铲土,还有的在挑水泥、砌砖块,有的小朋友甚至画出工人挥洒的汗滴。可见作者观察的多么仔细,这是他们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受。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最爱表现的题材,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教师在选择绘画题材时,不必过多考虑孩子们是否能画得出,因为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只存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而不存在能否表达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和珍惜孩子们的心灵感受,引导孩子们正确地观察,让他们充分自由地享受绘画带来的乐趣。  

二、 变换课堂形式,激发儿童绘画兴趣。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民主,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种模式教学势必导致孩子们产生厌烦情绪,并且使课堂效率减低。美术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快乐之中表现心灵。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围绕着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三个中心进行,即课前作好范画准备并练好手头功夫,准备课堂表演示范,有的教师索性让学生直接临摹教材上的范画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服从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严重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绘画出现过多的成人化和模式化的东西,失去儿童的童真、童趣。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再寻出路,在新的艺术课标精神指导下重新认识儿童的绘画。  

比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多么有趣的表情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然后教师转入正题:你能把看到的表情画下来吗?通过多媒体的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尽情发挥,大胆绘制,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又如在教学《标志》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标志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小队为单位选出一名代表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画出尽可能多的标志;也可让学生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标志做成头饰,让学生编成小品故事自编自演,边表演动作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名称。课堂上,通过画、讲、演、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生理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课后,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做成面具,开展标志头饰大杂烩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在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形式,不仅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直接参与教学,在不同的尝试过程中体会绘画的神奇和快乐。现在的孩子总体来说,自我意识强,不愿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引导其天性得以充分发展。  

三、 开发多种材料,冲破儿童思维定式。  

传统教学中儿童画常用的材料是铅笔、毛笔、彩笔、蜡笔(油画棒)、水粉、水彩、国画颜料、白纸、宣纸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绘画材料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绘画需要,开发新型材料进行儿童画创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还能获得特殊的绘画效果。  

近年来兴起的吹塑版画是一种很好的绘画形式。它是以吹塑纸为底子,通过尖状物刻画在其上留下印痕,再将颜料涂抹在刻画面的相应部位,当颜料转印到画纸上时,即产生颜料肌理与色彩混合效果,并留下吹塑版上凹进去的空白线形。画纸是什么颜色,线形就是什么颜色。现在最常见的是用黑色画纸。其实,在教学中我发现用非黑色的彩色画纸,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很多材料,只要动脑筋去开发,都可以作为绘画材料。比如用色纸和涂改液制作贺卡,白色的涂改液在红色的背景的映衬下分外明亮,纷纷白雪使浓郁的节日气氛洋溢在纸上。还有用色卡和荧光笔、油画棒的结合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这种绘画形式是先用各种荧光笔在彩色卡纸上画出细致的轮廓和装饰性花纹后,再用油画棒涂抹颜色。荧光笔特殊的光色和色卡的结合使画面产生光感,绚丽夺目。  

绘画材料的选择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满足了儿童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儿童保持画画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其绘画水平。因此,在用好传统绘画材料的同时,要积极开发新型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  

四、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实现发展性评价。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评价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感情,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举止言行,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考察方式等。可以说,有怎么样的学生评价,就会塑造出怎么样的学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其自身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心中往往感到迷惑和畏惧。表现在绘画上则是无论多大的画纸,都只占用很小的空间来作画。还有的就是面对丰富多彩的事物不知该如何下手,总觉得自己画不来。据观察,这些画小画的孩子大多信心不足。他们在绘画时显的缩手缩脚,不敢表现。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画都应给予肯定,要将微笑和鼓励贯穿教学的始终。我们不可从“造就艺术人才”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画,而应从儿童画画的动机、过程和结果上来进行评判,才能公正地对待儿童,激励儿童。  

新出台的课程评价标准对比过去的重结果的甄选也有了性质的改变,新课程提倡现在的学生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标懂得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谓改善的实现,即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从而对教学加以调节,使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所以要求在美术课程的评价上,由以前的过于强调级化考试甄别、比赛获奖选拔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美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评价应该主要采用描述性、富有情感性的语言,对学生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肯定性评价。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