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实践新型师生观,努力做好三件事

作者:吴晓红 文章来源:金竹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7-03 字体:

摘要:有人讲“聪 明的 老师不生气”,我一直都很欣赏这句话。首先,“不生气”对 于 老师来讲是极为要紧的。唯有不生气才能杜绝体罚学生,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我们的育人方法,但事实是我们有太多的教育管理是在我们极为气愤,消极情绪强烈的情况下“自然生成的”,于是怒吓代替了劝说、辱骂代替了鼓励。那么如何做一名聪 明的 老师呢?本文的作者从让“批评”淡出我们的班级管理、做好说服工作,争当优秀心理辅导师、“班级管理,有法可依;学生违纪,执法必严” 争做一个好法官等三个方面,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管理模式,努力让自己“聪明”起来。  

  一、让“批评”淡出我们的班级管理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下我们所大力倡导的。惟有平等才有尊重,惟有尊重才有和谐。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那我们是否真的将这一理念深植于心呢?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文字游戏:如果主语是老师,宾语是学生,让你补上一个谓语来反映当下老师管理班级的最主要方式你会用哪个词?经过对不同学校的三十四位教师和五十三名学生的调查,使用了“批评”这一词的有二十八名教师,学生有三十一位。这让我很遗憾,在我看来我们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潜意识中并没有平等的理念,这就好比当你生了个千斤时,人们说:“生女儿也好的” ,“批评”与这“也”字一样用得很耐人寻味。  

  怎么了?老师批评学生不是很自然吗?是的,老师批评学生,就象领导批评下属,老板批评职员,是稀松平常的事。可你有批评同事的经历吗,我想在特殊的场合,让你批评你还觉得不好意思呢!原因就在于你和同事是平等的,它不同于领导与下属、老板与职员的不平等关系。而我们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如同事一般的平等关系,如此,“批评”在师生之间就显得格格不入。而我们却不经意间依然将师生关系归入了不平等的范畴。  

  “批评”这一词的使用不但暴露了我们思想深处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批评”这一方式的运用会带来很多弊端。什么是批评?批评就是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错误提出责备并帮助其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1)这个定义很有意思,“帮助其改正”我想是一切教育的共同目的,那“批评”的主要特征似乎就剩“责备”了。所以,我看“批评”的方法很消极。而根据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规律,一方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而且,既然批评的实质是责备,便带有太多的个人情绪,批评也就很难作到就事论事,不攻击学生的人格,一旦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上来,批评便很容易升格为武力。  

  反之,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能做到不攻击学生的人格,能做到就事论事,能做到心平气和,能做到平等待人,我看那就不是批评了,而是象对待同事一样看待学生,用另一个词,那是“说服”。是呀,老是批评同事,我们的同事关系肯定好不了,老是批评学生,那我们的师生关系也肯定好不了,但我们可以常常说服学生,就象说服同事一样。  

  二、做好说服工作,争当优秀心理辅导师  

  而在我看来,老师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所扮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便是心理辅导师,   

  学生犯错误,问题不在行动,而在于作为先导的思想,即不懂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实在是很大的学问。“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人”是学生社会化的另一说法。  

  “学做人”的第一要求便是“学会交往”。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就是因为我们在交往中没有学会按共同的游戏规则来办事。其中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是我们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学会交往即要做到在家按家规行事,在校按校规行事,走上社会可以做到按共同的道德和法律行事。从违规、违法到犯罪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践踏家规校规到践踏国家法律的过程。也是我们教育在个体上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所以“学做人”之“学会交往”最为重要。  

  “学做人”的第二要求便是“学会悦纳自我”。教会学生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学会驾御自己的情绪;教会学生恰当地设立人生坐标,事实求实地评价自己,始终让学生认识到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靠近一些,让学生感到自尊、自信、自豪,并欣然地悦纳自己;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等,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无不影响重大。  

  “学做人”的第三要求便是“学会学习”。一是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性规律,并自觉地按规律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会扬长避短;努力从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四个方面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二是要树立生活即学习的观念,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重视生存能力,重视社会实践。  

如此等等,无论那方面有了缺陷,学生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合我们的要求和规范。那叫“犯错”,可见“犯错”也事出有因,靠生气、发火是没用的。我们必须平心静气,理性思维,找到“因”,下对“药”,当好优秀心理辅导师才是。  

  三、“班级管理,有法可依;学生违纪,执法必严” 争做一个好法官  

  一,班级要法治  

  法制是我们所倡导的,法制就是对事不对人,一切按规矩办事。班级的法制与人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当我们要处罚犯错的同学是我们是按照先前的班级共同约定,还是随着我们老师当时的心情。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它胜过开设一门法制教育课。“今天,老师刚分到了学校的新宿舍,心情不错,学生迟到了,没关系,请近吧,下次注意就行。到哪天,老子心情不好了,稍有过错,便迁怒于学生。”如此随性的人制的班级摇篮又如何塑造将来法制的公民呢?法制的班级,就管理有规矩,执行有规矩的班级,人人对怎样的错误对应怎样的制裁明了于心。  

  二、班规要严肃  

  要有效地依法治班,就必须严肃班规。我见过有的老师建立了详细的班级纪律和学生考核制度,“迟到一次,扣几分;作业不交,扣几分等等”一段时间下来,许多同学却根本不在乎,“扣分”,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班规没有钢性。是的学生犯了错是要扣分,可扣了分又如何?通知家长?家长的反应学生最清楚:“读书,俺要用功些,别不听讲!”仅此而已。而且我也很反对有事没事地老是通知家长,别指望你的难题让家长出面就可以迎刃而解。反倒会让学生感到你好无能。  

  让我们将考评分与学生评优评先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入团联系起来,与各种助学补贴的发放联系起来。虽然不可能穷人的孩子人人都有好成绩,但是学生是否认真、努力、守纪应该是判断学生贫困与否的重要标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花钱供养懒汉,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呢!  

  三、责任要追究  

  虽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生犯了错,我们要作好心理辅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学生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教会他们的。有了钢性的规矩,学生、老师的行为就必须对号入座。老师就似一位法官,你没见过哪位法官对着犯人大发雷霆吧。好,那就作一位法制的、理性的、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带个人情绪的新型教师。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