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生生结对”——防止学生掉队的有效途径

作者:吴晓红 文章来源:金竹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7-03 字体:

摘要:我们的目标是“努力争取前五百,大力减少后五百。”而现实是我们的优生太少,后进生面太广,厌学之风盛行。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放弃生”的行列。出路在那里?本文作者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努力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在2008年1月的初二英语市调测中,后五百名学生比例仅为0.098,比这一分值低的只有二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被保护下来了。这都得益于本文作者在实践中努力实施的“生生结对”的教学方法。本文将用事实说话,向你全面介绍作者“生生结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 生生结对 效率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争取前五百,大力减少后五百。”“前五百”优生的培养因其自身已经具有的交好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显得相对容易,老师的“努力”总结起来不过是给他们稍稍的压力和些许的指导,甚至有的优生其学习策略远在我们之上,硬要牵强的说“指导”还真让人惭愧。不是嘛,我就遇见过,曾在频繁更换英语教师的班级里也总会有那么几个鹤立鸡群的优秀的学生,他们离了老师照样也能学得好,所以我总认为,我们老师的价值原本就不体现在他们身上,而是在有可能进入“后五百”的学生的身上。想想我们用于教学的时间与精力,十有八九是耗在他们的头上。今天,我就想讲讲我们如何才能将这十之八九的精力和时间用好,让利益最大化。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生生结对”是减少后进生的有效而有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打破原有的思想桎梏,建立推行“生生结对”做法的思想基础。  

  我在乡下教书,大量的后进生是我必须面对的,所谓的“大量”具体是多少?起初我想至少是1/3强,要说考不及格的那就得1/2强。这一系列的预想(得到学校分等的方针与实践的支持),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1]。于是我们确信,我们起初的预想是正确的。  

  后来,我看到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布卢姆在其“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他们通过、观察、追踪研究,得出结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即所谓的天才儿童)和百分之一二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布卢姆认为,造成半数以上学生不及格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教师并没有去期待他们掌握。教师应向所有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2]于是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思想认识的可怕。我们这种“预想”不正是教育中最浪费的一面!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让我们给更多的学生以学好英语的期待。”只有打破原有的思想桎梏,教学创新才有可能。  

  二、“生生结对”的基本做法与原则  

  “生生结对”,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与学生结好对子,让前二分之一的学生帮助后二分之一的学生。基本做法有两总:一是“对折法”,即按学习能力的强与弱将全班学生排好队,再让第一名的学生担任最后一名学生的老师,依此类推,中间学习能力接近的学生则结成学习互助搭档。“对折法”适用于低年级,英语起始教学阶段,这时许多学生跟不上往往是因为还没能适应新环境、新科目、新教法,没能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此时方法的传递尤为重要。才用“对折法”,就能有效地将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学习能最强的学生传播给暂时后进的学生,这种经常性的同学间的教与学,对于良好学习方法的传播作用远不是开开经验交流会之类的方法所能及的。而且,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最初的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也只有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才能胜任。而让学习能力接近的学生则结成互助搭档也是明智之举,让他们在经常性的互助中互补学习方法并相互竞争,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错位法”,即让前二分之一的学生中的第一名来当后二分之一的学生中第一名同学的老师,以此类推,让两部分学生的最后一名也结成师徒。这一方法适用于学生已有一定英语基础之后,此时我们让优生带领中下的学生往往可以迅速地提高他们的成绩,进而有效地扩大优生面;对于此时的后进,关键是要让他们多少要学有所得,进而让他们不放弃,实践证明中等生就能胜任。  

  当然,“对折法”、“错位法”的使用也不是绝对分开的,在考虑到学生性别、个性、同学关系等因素,我们在安排学生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且学生中的师徒关系,有些慢慢会转变成相对稳定的朋友关系,对此我们便要保护;相反发现师徒关系紧张的,我们则必须及时调整。此外,师徒关系的相对稳定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运用与强化学生的师徒关系。  

  综合考虑后,将学生一一配对,学生间的这种师徒关系一旦建立,教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在不断运用中巩固、强化这一关系。否则,一切将留于形式,学生间的师徒关系必然名存实亡。总结我的实践经验,我们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生生结对”的作用:  

  一是在学生自习新课单词的时候。作为准备型作业的一个内容,在上新课之前,如何确保学生保值保量地提前通过单词关, 从而为新课的开始做好准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在没有“生生结对”框架的情况下,学生在自修课时的学习效率是极其低下的,真正在用功的也就是那几个有一定拼读基础的同学,其余的学生根本就没有独立走路的能力,因而显得无所事事,开始捣蛋。在建立了“生生结对”框架之后,情况就大为改善,在优生的帮助之下,用功学习的同学成倍增加。(相信你的学生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不爱学习,有时他们不学习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独自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生生合作中,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完成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拼读知识、学习方法得到了有效碰撞交流。  

  二是在段落的学习环节里。面对一段英语文章,老师读一句讲解一句,相信没几个学生会买我们的帐;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这无异于蹬天,当然只有坐以待毙。但在“生生结对”框架下,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徒弟遇见困难,师傅不但可以及时解答,在解答中甚至还会帮助回忆老师上课是怎么教的,这对于徒弟是补课,而对于师傅则是复习。更为关键的是许多同学现在可以克服原先不能克服的困难。进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放弃、不抛弃。  

  三是在段落的朗读环节里。熟悉一段文章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领读自然必不可少,谁来领却是大有讲究的事,在“生生结对”框架下,在使用磁带确保大部分“师傅”会读之后,我们可以让师傅领着徒弟读,这样一方面我们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领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跟读的学生不走神。(不是嘛,在老师或让一位学生领读时,往往有许多的学生根本不知我们读到何处。)  

  当然,可以发挥“生生结对”作用的教学环节远不止这些,在此不再赘述。  

  四、“生生结对”做法的优点。  

  “教是最好的学”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生生结对”的做法对于担任师傅的优生的帮助自然不言而喻。对于后进生来讲,有了战友的帮助,不放弃、不抛弃才成为可能。对于教师来讲,原先不可行的做法现在可行了,效率提高了,工作轻松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学习并学有所获,自信在增长,学风在好转。  

  五、学生对于“生生结对”做法的反映  

  政策好不好人民说了算,教法好不好学生说了算。那么广大学生对于“生生结对”的做法又持何种态度呢?为此,我专门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全班36名学生,只有3位学生说不好,其中有两位学生的理由是埋怨当徒弟的不好学,不听话,考不好时就将责任推给师傅;另一位学生则埋怨师傅不肯尽心教她。(她的师傅也是她的同桌,是一位有些腼腆的男生。这样的师徒关系是我必须及时调整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其余的32位学生的调查表中摘抄部分对于“生生结对”的做法的益美之词吧:(以下为学生在调查表上所写的原文)  

Sally: 好,有时候有个别忘记,可以得到一点小提醒就可以记下来,而且可以学到得更多。  

Tom: 我觉得很好,因为这样能提高同学之间的成绩,能相互帮助。  

Tony: 好,因为这样能帮助别人又能师自己更好更熟练,这样能提高效率。  

Emma: 好,我的徒弟能带动我,他有时甚至可以超越我,我认为这样两个都可以取长补短。  

Alan: 好,因为有时我有一些不认识的单词,自从有了一个小老师,她带我读了一遍,我就会读了。就不用去问来问去了。  

Ketrenna: 好: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巩固知识。  

Poul: 我觉得有师傅好,他能帮助我的学习,可以进步一点。  

Cindy: 我认为好,作为师傅,我认为自己教徒弟时,自己也认识到许多不足,和各方面的提高,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使自己进步,所以我认为好。  

  我想这些已足可以说明问题了,相信我,“生生结对”的做法真的可行。已经到初二下学期了,在我的班里,在我的英语课时,人人都在积极地学习。而我还清楚地记得,往界的学生到这个时候,睡觉、开小差、不耐烦是我必须面对的,用流行语说就是“两极风化”。而今我后五百名学生比例为0.098,这一分值比我低的只有二中。不要感觉我好似在为自己做广告,只是觉得这方法还好,同行们可以试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