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讲授的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也有相应的科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对《生命世界》、《物资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因而需要教师的讲授。
自然课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多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模式。科学课的教学中是不是教师就一点也不进行讲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呢?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强调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即“理性探究法”、“发现探究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模式,但探究式教学方法并非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同样也需要教师的讲授。通过科学课实际的教学活动,我感受到教师的课堂讲授也不能由“满堂灌”变成“满堂乱”,一切都由学生自主,由学生自由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导不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该讲授的必须讲授,而且要讲明讲透,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分的理解和知道。如果在学生亲历活动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知道的支撑本活动的知识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或学生在自由发言、交流汇报中,有的语言往往是指代性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甚至有错误的结论,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用规范、标准、流畅的语言,对之更正,概括、阐述和总结,教给学生用科学的名称表示事物,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也使学生明确的了解科学知识。如在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过程中,对液体的度量的认识学生非常模糊,甚至缺乏这一知识,教师在活动中就必须明确的给学生讲述“量筒”、“毫升”这些度量液体必用的工具和计量单位,并通过指导学生正确观察量筒内液体的刻度,掌握量筒的使用,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液体的商标上的有关液体多少的介绍,再一次深刻的认识毫升,体会到液体的多少怎样从商标上的介绍中去了解;再则《纸的观察》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观察到纸里有“毛”这一现象,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这个“毛”是什么呢?在学生心目中“毛”就是“毛”同人和动物的“毛”一样,根本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这时就是教师就应该明确地把纸里的“毛”是什么用科学的名称告诉学生:“纸里的‘毛’其实有一个科学的名称叫‘纤维’,所有的纸都是由‘纤维’组成的。”,同时指导学生对“纤维”这一词语朗读几遍,加深记忆。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最合理、最灵活地把握时机,把教材中学生不知道的、学生体会不到的、学生不可能想到的、学生必须知道到的,及时进行讲授,对学生给予最需要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教师及时的讲授中,知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