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宽容与爱,孩子成长的润滑剂

作者:吴巧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6-17 字体:

【文本摘要】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学校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教育是完善人、改变人、创造人的事业。作为我们从事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抱着一颗宽容之心,默许学生的点滴错误,把纠正错误的本身看作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对于孩子,我们只有多一份关爱,才能传递一份微笑,收获一份希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错误成为进步的起点。  

【关键词】宽容  关爱   微笑  希望  

你会犯错误吗?你曾经犯过错误吗?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很难肯定地回答:没有!因为我们心里都明白,在不经意期间的某个时刻,我们或许犯下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就能不是好人了吗?我想也不是!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该说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曾经犯过错误。我们成年人,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无法避免的话,何况我们所面对的这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呢?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也认可了他们他们的错误。因为他们是那么的天真可爱、淳朴善良。因此作为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来说,对孩子错误问题应该存在一个怎样的工作理念呢?近来,笔者在拜读《反思教育习惯》这本书时读到一句话,感触颇深。在这里,笔者同样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共勉,以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面对孩子错误时的工作理念吧——学生不犯错误,那只是我们教师的一相情愿;尽管我们教师对于错误围追堵截,问题仍旧层出不穷。其实,生命中每一件事,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有着他们的意义,我们应当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人,把纠正错误的本身看作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纯粹认为学校是教育人成长的场所,教育是完善人、改变人、创造人的事业,只有这样,进行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学校才会是一所真正意义上学校,一个就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其实在我们的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总是时不时的给我们制造一些小麻烦,作为我们教师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如何恰到好处给予他们教育呢?笔者想:首先,我们在对他们的教育时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其次要善于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入手,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纠正错误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老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宽容,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要求向上、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改进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是靠一、两次的教育学生是就可能立即“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的。只有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诚挚的宽容和谅解,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了,教师的话才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无意中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心里就猜想到肯定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可老禅师不声张,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简单的一句话,透露出的绝不是那么平常的含义,因为他深刻地折射出了老禅师对小和尚的错误的宽容和身心的怜爱。笔者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更为故事中的那个老和尚的行为举止感动和所折服,是他告诉了笔者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无尽的爱,这份爱充满着责任和教育。我们试想,假如这位老禅师换一种方法,采取教训式的惩戒和体罚,事情的结果断然不会这样,同时留给这位小和尚心目中的老禅师的印象可能会变得模糊,那至上的佛理也可能会在心中悄然变质,因此,在笔者看来,这位老禅师的举动,恰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但我们却往往容易忽视的行为品质——宽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明白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真谛,让孩子从错误中中积累经验,在摸爬滚打中茁壮成长,只有让孩子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辛酸)、自理、明身、在教师的宽容和关爱下,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真正地让孩子的微小错误成为巨大进步的起点和动力。说到这儿,笔者不禁又想起一件和这事同样的起因,但因为我们老师的行为(其实,我们老师只是默然,没有做声而已),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次,我们朋友聚会,在席间有位朋友对笔者说:“当着你的面,我也不怕你生气,其实我挺恨老师的。”笔者惊讶的睁大了眼睛问:“老师对你做了什么,这么长时间过去了,还让你这么怀恨在心?”他点燃了一支烟眯起眼睛说:“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记得当时我们语 文 老师让我们分组分段来读课文,要求是不能把课文读断了,如果哪组把课文读断了,哪组就要全组罚站。论到我们这组了,由于紧张,第一个就读错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开口了。为了使大家不被罚站,我大声带头重读起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但我却也把‘种’读作了‘钟’,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哄笑。”讲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透过那层烟雾,我看到了一张被愤怒而染红的脸。笔者于是轻声地问:“这 和 老师也没有关系啊?”“是啊,你耐心听下去。”他有继续说,“同学们笑我,我现在已经释怀了,但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当 时那位 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也许在他看来这是应该的,他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但我,……至今不能释怀。”听了这样的一段话,笔者的心不禁一颤,其实对 于我们 老师来说,在班里因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读书出现错误而引来的其他同学的嘲笑是时有的事。甚至我们老师还会想,没有批评你读错,扰乱课堂纪律就不错了,还表扬你?可是没想到,在我们眼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带给我们的孩子心灵上一种怎样的创伤,以致过去了这么多年之后他还耿耿于怀。其实,可能在这位孩子的眼里,他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为了集体的利益能带头弥补本组的失误,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应该是能够得到肯定的呀。没想到老师也在嘲笑他,看不起他,使他在学生的面前抬不起头来,严重的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自我的教育行为:我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笔者庆幸不是那位教师,但也很难过。也许作为我们教师可能自己在无意间做了一件来连自己也未曾察觉的事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心是敏感的,那就要求作为我们教师我们的心也应该是敏感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有着一颗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宽容之心。如果 那位 老师换一种做法,给予这位带头读书的孩子一种肯定,认可他的勇敢。同时加以用温暖的手轻轻抚摩他的头,或是用一种语言鼓励他,或是用一种眼神肯定他,笔者想他会从另一个角度记住这位老师,不忘他的慈祥、宽容与尊重。也许,他会在这样的宽容之后,把错误当作动力,成就另一个成功的起点;更确切地说,也就不会有刚才那痛苦而愤怒的一幕。老师,真的得好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宽容之心待人,以博爱之心容人,教育的确无界,真爱必不可少啊!  

这时候,忽然想起当年看的那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故事叙述了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就只因为前 任 老师离去前交代过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这样的一句话就能如此坚定执着地寻回和帮助每一位辍学的孩子,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同时更让我们明白了,教育,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数量,教学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让爱的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让成功的脚步走进每一个孩子幸福的心田。  

多一份关爱,传递一份微笑,收获一份希望,这可能就是我们教师神圣使命吧——宽容与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错误成为进步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反思教育习惯》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