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根深才能叶茂

作者:蓝苏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6-12 字体:

根深才能叶茂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  

浙江省遂昌县石练镇中心小学 蓝苏萍  

[ ] 21世纪的教育将成为一种全民教育,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将数学教育生活化,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用事实说话”,只有牢牢扎根于“生活”的教育,吸收了生活“营养”的教育,才能让其“枝繁叶茂”。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  

   

21世纪的教育将成为一种全民教育,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放眼当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不少与其不符的做法:其一,虽然有关教育人士早就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指导者,不是主导者,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而且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其二,虽然数学教育大力提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可是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接受”,即使有时教师说的未必那么正确,学生也不会出来反驳;其三,在课堂上,教师引用了一些与现实无关的习题、例子,完全不注重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和对可能生活的憧憬,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能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些都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数学教育生活化,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用事实说话”,只有牢牢扎根于“生活”的教育,吸收了生活“营养”的教育,才能让其“枝繁叶茂”。  

首先,教师要“植根”新的课程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虑较多的往往是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在科学世界中作无尽的攀登,而忽视了学习与生活世界的血肉联系。学生学得辛苦,却不知学了又有何用,所以学习了无生气,甚而滋生出厌学情绪。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教师应“植根”新的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及选择的学习的内容因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体会到可学,可用,并能切实体验到参与知识发现的乐趣及知识本身的价值。同时学习内容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是学生今后工作、生活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其学习的社会效益就显而易见的。但这些内容虽源于生活,但并不是对生活经验的简单描摹,或是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及教育的目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有选择地提取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内容,它应该对现实生活有促进和指导作用,是高于生活的。也就是说,要把课程从“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说来,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如上小学六年级的《圆的周长》一课时,上课铃响后,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是“圆周长”。老师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形物体。讲讲自己课前对圆周长的有关猜想。聊一聊了解到的有关史料记载的圆周长的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验证自己对有关圆周长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完成有关圆周长测量的实验,为学生的实验进行有关指导,学生实验器材的选择和运用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之后,选择学生准备的一两个圆形实物进行圆周长的计算,既加深巩固新获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课前我为学生设计了“到电影院找座位”的学习材料。活动一:研究电影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电影票,找出电影票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活动二:实地考察。走进电影院,认一认单、双门,亲身感受一下电影院座位的编排,找一找自己电影票所指定的位置。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准备,在教学“位置”时,教师才能教得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学得纵容实在。  

其次,课堂教学要“植根”生活化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创建一个科学问题探究的实习场,使学生在这个实习场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集体研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讲到:教师走进教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因此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就应该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教材中提供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只有“植根”生活化情景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只有找准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最终使他们产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欲望。如我设计的一堂《我的春游方案》活动课。在这一堂课的活动中,教师要求每一位同学合理地使用他的30元钱,安排好门票、租车、午餐、游艺项目等费用。在计算车费时,教师出示:租大巴费用230元,每车可乘75人,租中巴费用180元,每车可乘42人,租小巴费用90元,每车乘20人。四、五年级一共277人去春游,应怎样租车好?学生要计算怎样租车使四、五年级段280人能全部乘上车,又得计算所租的车费是多少?是不是最少的?还得估算平均每人的车费是多少?在这环节中,学生要考虑如何用最少的钱去租车,所以他们得通过计算多种租车方案的费用选择最佳的方案。同时,又得计算这种租车方案能否够乘坐280人,且运用已学过的估算方法求出人均车费。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很高,并不觉得枯燥而且计算正确率高,速度快。在此之前,我曾经在另一个班级尝试过让学生单纯计算五道的计算式题。结果,正确率仅达到37.2%。因此,老师与其设计一堂机械的计算练习课,进行反复的计算训练,还不如结合学生的生活,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设计一堂学生喜欢的有趣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效果会有显著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应用意识与驾驭教材的能力,不断地收集和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书本的例题。但我们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时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导致素材的滥用。因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数学情境都一定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  

第三,教师要“植根”把学习融入生活的意识  

要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师就要有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时时有把学习融入生活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抓住社会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例如执教《分类》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生活情景,感知数学问题  

1、创设东东和林林回家取练习本的情景。多媒体展示两为小朋友的房间。  

画面(1)零乱的房间。(东东的房间)  

2)整洁的房间。(林林的房间)  

2、让学生猜猜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3、林林是怎样把东西放得整整齐齐的?这有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结合生活情景,探求新知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问题  

多媒体展示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境。讨论: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小朋友会走到不同的班级去上课?(理解什么是“分类”)  

2、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生活问题  

多媒体再现一组画面:书店、超市、电影院、家电商场。  

讨论:看到这四幅画后,你想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什么?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分类的,“分类”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的运用  

小小组按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组的铅笔进行分类,并要求说出分类的标准。  

(亲身体验知识的运用,巩固新获取的知识。)  

在这个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授“分类”,而是抓住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特别注重了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突出了新课程的特点。  

在小小的课堂中,“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问题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 (罗杰斯语)但这些真实的事件和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我也相信,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教学,一定能使我们的数学“枝繁叶茂”——根深才能叶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题》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权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心理学》  

[5]《集体研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