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角落里的孩子更需要爱

作者:吴晓红 文章来源:金竹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5-20 字体:

案例描述  

  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原本挺暖和的天气,忽然“哗哗”的下起了大雨,天气一下子冷了起来。  

  清脆的铃声响起,该我上课了,我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了五年级(1)班的教室。“孩子们,早上好。”我微笑着向同学们问好,“老师,您好!”的回声也清脆而响亮。我站在讲台上,环顾教室的四周,同学们都正仰起可爱的脸在期待着我,桌子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数学书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用具。我感到非常满意:孩子们课前准备做的不错!突然,在教室的角落边,我发现了极不和谐的一幕:一个小男孩孤零零的坐在最后一排,而且他的桌子与其他同学的课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孩子没有看我,他低着头,正在拍他那瘦弱的小手臂。天气那么冷,可他上身却只穿了一件T恤衫,显得那么单薄,那么的不相衬。他的桌子上凌乱的放着几支笔,其他什么也没有。他就是这个班里所谓的学困生范某。我用不着了解也知道,他肯定又是惹班主任不高兴而被“发配”到角落了。被遗忘,这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对此,他早已变的麻木,对于他得到的惩罚,我也习惯了。为此我只是皱了皱眉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就开始上课了……在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可爱,而他——这个坐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的孩子却显得那么的孤独,好象一只孤雁,与大家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他那与其他同学有距离的课桌,近乎独立的摆在那,与教室的一切是如此的不协调;他的神情是那么的冷漠,好象正在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与他毫不相关。  

  课在继续着,谁都没有去注意这个看似“多余”的孩子。课上到了一半,我让大家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大家都兴奋的开始了,他们都在那激烈的争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他却依然木然的坐在那做他自己的事情——这里摸摸,那里动动,我没有给他安排搭档,因为我知道,即使他参加了也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对象,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同学们中间巡视,指导,突然我发现他把放在旁边的雨伞打开了,大概就几秒钟的时间又合上了。一收一放的,不停的重复着这个动作。我心中的火马上就上来了,于是我示意大家 安静并冲着范某大声问:“范某,你在干什么?你觉得雨伞很好玩吗?你能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吗?”全班同学听了都“哄”地笑了起来,他的脸也红了。“你上课不学习,却在这儿玩,你觉得很好玩吗?”我步步逼近。他没有说话,只是用手上下不停的搓着两手臂。大约过了2分钟,突然他抬起头,很委屈地哭了。我只能用冷处理。  

  课后找他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是因为冷想打开雨伞挡风,可又怕老师批评,所以又把打开的雨伞合上。这个答案太出乎我意料了,所以当时我便愣住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他冷,却又不敢说自己冷;他冷,又不敢自己去关门;他冷,又不敢跟老师说;他冷,本想借雨伞挡风又怕老师批评……面对教师的权威,他不敢干的事太多了。他是那么的敏感,那么的胆小,生怕自己又做错了事。他只敢默默的坐在最后一排听着我的训斥。我不由的感到一阵心酸,为自己课堂上的不问青红皂白而汗颜,我平静了一下自己,然后静静的望着他,温和的说“孩子,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以后你上课就坐第一排吧。”“啊?”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又重复了一遍:“第一排离门远没有风,把你的桌子移到第一排来。”他匆匆的看了我一眼,虽然目光只是一闪而过,但我捕捉到了他对我的感激,也读懂了他的心。  

  几天后,我去了一趟他家,期待进一步的了解他,他的父母可能因为平时总是听到老师的抱怨,所以一开始看到我有点紧张,还有点冷淡,看来他们以为我是告状来了,我连忙把范某这几天的良好表现告诉了他们,他们这才转忧为喜,并告诉我:“我儿子呀,其实是很喜欢学习的,只是基础不扎实,有点跟不上,还有其他学生也不愿意教他,而他又不敢问老师,所以很多课就落下了,……不过,老师请放心,我以后一定多配合老师,多督促他学习,也请老师多费心,多帮助他,我想,他一定会努力,不会辜负你们的。”  

  我从各方面去了解他的兴趣和爱好,当我知道他喜欢画画和滚铁环时,我就拜他为师,让他给我当老师,我想借此让他知道,他有他的长处,他其实也很棒,以此来帮助他树立自信心。但条件是得让我帮他辅导数学,他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经常利用课间,放学后的时间,实施我帮助他的计划,对他的作业我天天是面批,以便他可以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同时,我还安排班上优秀学生来帮助他,一帮一,哪位小老师最棒,就给予奖励。我经 常向小 老师们了解他的情况,安排一些辅导内容,还教给他们一些辅导方法。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能帮他,但能帮他的并不止我一个。这些小老师教的比我还要好,还要有耐心,同时我还发现,进步的不仅仅是他一个,进步的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感情升华了,班级和谐了。  

  其次,我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做到“双管齐下”。范某的家长曾经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害怕进校门,害怕见老师,我便主动跟他们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辅导方案,让家长做家庭教师,每天不管多忙,都抽一定时间监督孩子做作业并给以辅导。范某的家长果真这样做了,家长耐心的辅导,孩子认真的学,不知不觉,这个孩子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基础也慢慢的变扎实了,能独立完成的作业也多起来了,他渐渐的有了成就感,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对他进行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因有了自信,他变的开朗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范某也一天天地进步。学习从“要他学”真正变成了“他要学”,课堂里,他变得守纪律了,微笑着,端正地坐着,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思考,按时完成作业;课后,他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同学打成一片,你总能听到他那爽朗的,可爱的笑声;在家里,他也变得伶俐乖巧了,准时回家,主动学习,自觉做作业,认真温习,复习,还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也慢慢跟上来了,期末考试他居然考了65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将范某紧紧地搂在怀里,不断重复着:“范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棒,老师为你高兴,为你自豪。”他也笑了,笑得那么甜,笑的那么灿烂,笑的那么自豪,笑的那么久……望着他笑,我陷入了沉思:这个被遗忘的孩子,我只是给了他我应该给的关爱,他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变化,为什么呢?他犹如一棵成长的小树苗,换到阳光雨露多的地方他就不一样了,因为我给了他最需要的东西:尊重,关爱与呵护!  

案例反思  

  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据说在所有学科中,他对数学的态度是最认真的。我把他从最后一排挪到第一排,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给了这个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爱,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想,如果当时的我没有理会这个孩子或是粗暴的处罚他,后来没有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那么又该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我想他可能会更自卑,从而更不喜欢我的数学课,甚至会在心里埋下对我仇恨的种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许也会截然不同,从而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我们作为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教育者绝不容许任何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们更需要呵护,更需要关爱!  

  我,作为教师,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思,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的角色已经在不断的转变,对学生的尊重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教学应该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即便他在学习上有种种缺陷,教师也应该尊重他们学习的权利。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是主体。活跃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却往往容易忽视那些沉默的孩子。其实,他们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我,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只要我们把更多的爱心,耐心倾注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他们就会更有自信,就能与所有优秀学生一起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也会从学生的转变中,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同时,也会感到无限的欣慰和无比的自豪。虽然,在转变范某的过程中,我投入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的进步,却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正如人们所言,学生有如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去点燃。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或许他的第一需要并不仅仅是知识,抑或说并不是知识,同伴的尊重与互助,老师的信任与关爱,才是他成长的不竭动力。  

  “教育要人性化一点” ,以前的我总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我知道了,所谓“人性化一点”,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宽容他,爱他,我想这些是最重要的。  

  前苏联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要尽可能的要求一个孩子,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孩子。”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要被老师遗忘;真希望以后再也见不到孤零零单列的“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了!也愿所有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都能坐到集体中去,尽情享受老师对他平等的尊重与关爱!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