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

作者:吴晓红 文章来源:金竹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5-15 字体:

[摘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让生活走进数学,又要让数学回归与生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生活 数学 自主创新 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过于重视,而没有真正去关注数学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老师所教给的数学知识,却对与之有关的生活问题无从下手,造成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脱节,也就根本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而又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生活化  

1、 数学语言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对数学语言的要求是非常严密的。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因而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实则里面蕴藏着无限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比如:教学“ <”、“>”的认识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编了顺口溜帮助他们记忆: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有效的帮助学生区分了“ <”、“>”,并从中感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技能训练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我拿出两块蛋糕,叫一个学生帮助我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他很快就给了我答案:一人一个,然后我拿了一个蛋糕,请他替我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这时他范难了,然后我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问他们该怎么分,沉默片刻,有的同学怯怯的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于是我问他们表示什么意思,他们回答说,表示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他们被问住了。看到他们期待的眼光,我知道我的目的已达到:我已成功的激起他们求知欲;再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圆圈中填符号:1O 51O 10,我巡视了一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填了“<”号,反馈时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答案,然后我说“老师还有另外一种填法。”说完我在圆圈中填上了“=”,同学们的嘴成了“o”,眼睛瞪的大大的,我知道他们的求知欲已被我激起,于是我创设了如下这样一个情境: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张贺卡,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4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上街太不沉了,于是小明就找张爷爷帮忙想办法。张爷爷二话没说,收了小明的40个1角硬币,然后给了小明41元纸币。小明可不高兴了,他觉得自己用40个换4张,太亏了,你们说小明拿40个1角硬币换4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抛出后,我再组织学生讨论:40角是否和4元相等。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数一数得出: 401角就是4元,4元就是40角,所以40=4元。然后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我顺势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引导他们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10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1角,1元=10角。  

以上的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原来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会的,只是没有找到规律,没有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思维训练生活化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为其点燃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为此,数学教学应凭借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为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
  案例一: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们,今天是老师的生日,我带了好多吃的东西,我们来开生日PARTY,好吗?
  生:好。    

师:我带的东西有水果,有饼干,有蛋糕,你们有什么方法 能知道 老师一共带了多少物品吗?
  生:(思考片刻)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小组活动: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统计物品的总数。)
 
案例二:我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在人民币中,有1角、2角、5角、1元,如果买一支8角的棒冰,该怎么付呢?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生(1):我拿81角来付。
  生(2):用42角。
  生(3):用32角、21角来付。
  生(4):用22角、41角来付。
  生(5):用15角、12角,11角来付。
     ……
  生:我付1元,让阿姨找给我2角。
  案例三: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8165100+ 2”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给你买了一盒98元的碟片,用一张百元钞票去买,这时应该?“找回2元”同学们齐声喊到,“对呀,那么找回的2元要?”“应加上2元”。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多减去的“2”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然后我和他们一起总结“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恰当而又有趣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创设买东西、分水果等生活情境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既让学生,学会学习,体会成功,又训练了思维的发展。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4、数学作业生活化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的身高,学校操场一圈的距离;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质量单位,可以称自己的体重;学习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  

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统计全校各班的人数,……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二、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为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数学化,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随事、随时、随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 .00 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30.50元、7 .08 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 0” 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 0” 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我要去城里接我的一个朋友,但不知道车票单价,于是向别人打听,(其实这就是在应用统计中的知识----搜集数据。)而在得知车票的价钱为13元后,我让学生计算2个人往返一趟一共要多少元,他们很快告诉我往返一次要52元,我听了没有发表意见,只是微笑着用“肯定吗”的眼神望着他们,于是几个机灵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说只要39元,并向其他学生说明了理由:因为老师的朋友已经在城里了,所以要减去13元,只要39元就够了。这一连串的数学知识,没有例题,没有讲解,却准确的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是回归与生活的数学,它是那么的自然,真实,毫无修饰。  

在日常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去更好的接纳。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更加热爱生活。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