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自身亲和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沟通是人际关系当中的一部分,人际关系是以人的情感为联系纽带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是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好,沟通的就好,沟通的好,就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工作效果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对教师的评价中往往有这样的词出现:和蔼可亲、严厉、严肃等等,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学生会很 乐于与 老师交往,想与老师亲近、交流,师生易打成一片,易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很严肃,学生则会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则缺少必要的沟通。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讲到这些,使我想到了教师的亲和力。
亲和力,《现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亲和力就是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对教师而言,教和学结合成教学质量,这个无形的化合物。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越“拉拢”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老师,因此亲和力对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教师的亲和力,不仅仅是指教师态度的人本,语态的温柔,或者刻意赏识学生和学生做朋友,而是教师走上课堂,必须有独立的抓得住学生的东西。所谓吹拉弹唱说,我主张能唱的就唱,能说的就说,能表演的表演,能诱惑的诱惑,能“欺骗”的就“欺骗”,总之,教师走进课堂,必须有一定的人气指数,在短时间内“拿”住学生,否则就不能有效凝聚注意,没法迅速形成合力,没有了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师生和谐。
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视学生
清楚地记得,当我还是学校实习老师的时候,和小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那时候的学生们特别喜欢我,课间都禁不住到我办公室和我聊天,上课铃响了才依依不舍地回自己的教室……那短暂的实习时光,成了我人生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但八年前,当我真正成为教师之后,也如此行事,引出了一些问题。如果尽量与学生套近乎,增进感情,甚至于亲密无间,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势必带来一些麻烦: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拉近了,但纪律可就跑了。这时的我就束手待毙了,任你喊破了嗓子,也不顶事,拍桌子则有损形象!
于是,在我第二年接班后,我吸取上年的教训,为了使我们班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决定对学生从严要求。
经过我精心设计的方法,果然,班内明显减少了违纪现象,做班主任的我似乎也减少了听见学生“告状”的次数,为学生的“听话”而沾沾自喜。
可是,这么多时间和学生接触下来,我发现我收获的并没有我想像得多。一次课间,我在走廊上遇到了我们班的一位男生,原以为他会主动行礼向我问好,没想到他用逃避的眼神扫了我一眼,慌忙从我身边溜过去。当时,就有一种不快的滋味涌上我的心头:这学生真不懂规矩,没把老师的礼仪教育放在心上。
针对班上这种不文明的现状,我又在晨间教育课上对学生再次进行教育。总以为不文明现象不再发生,可事与愿违。
一次我刚到学校,从校门口出来刚巧遇到我班的一位女生,我走在她的后面。这下这位同学紧张了,赶紧加快步伐,一个劲地向教室狂奔而去……
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总有学生见到我选择慌忙避开,而不是 向 老师问声好呢?
思绪放电影一样回忆近来连续几次遇到类似的现象情况。后来我才想到,上次走廊上遇到的那位男生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被我狠狠批评了一顿,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不但当节课没有听好,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和我感情上总有点疙疙瘩瘩……
而今天遇到的这位女生,因为基础掌握得不是很扎实,几次练习下来都考得不尽人意,加上课上喜欢开小差,因此经 常成为 老师特殊“照顾”的对象……
对于如此局面,我又该如何呢?如何使学生“敬之”呢?
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一幅不可冒犯的样子,学生惟恐躲都躲不及,怎能亲近呢?教师应是学生的助手,应把在课堂的地位“降”下来。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欢乐着他们的欢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你当成“贴心人”,这样,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愿意向你问,还会遇到现在的见尔而避之呢?
人与人之间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有利于掩藏缺点,产生美感。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就会使教师本身的缺点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学生。那么学生心中对教师的神秘感和向往感都会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但这样并不是意味着老师和学生的界限非要划得一清二楚。
学生们之所以那么喜欢实 习 老师,就是因为实 习 老师愿意放下老师那具有权威性的架子,对他们很好,不会骂他们,能与他们一块儿玩,一块游戏。实 习 老师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也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喜怒哀乐讲给学生们听,引起了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我们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不必用那种命令式的口吻,多用商量的语气,不轻易地忽视学生的感受,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前一位学生王某曾在我眼里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常耍弄一些让人一眼就识破的小把戏来欺骗老师、欺骗同学,自尊心还特别强,不易承认自己的过错。抄作业,甚至偷拿来别人的作业、把人家的名字擦了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种事情时常发生。在一次次的说服教育失败之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发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心似乎隔很远很远,根本就没有沟通,这怎么能取得成效?我顿时明白了一个道理:简单的说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严厉的批评,学生不易服气,教育,一定要走到学生的心里去。其实,王某的问题并不象我原来想象的那样严重,抄作业、欺骗别人固然可恨,可仔细想想,他的初衷并不恶劣:由于自己的懒惰没完成作业,又不愿一次次地令老师和同学失望,便想尽办法遮掩自己的过错。而伎俩一旦被识破,遭受到同学的冷眼,教师的批评,强烈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然不会轻易低头。我们都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低头承认错误,而是令其认识到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让这样的学生去承认错误并不容易,可使其认识到错误的确不难:只要在教育中加入一定的尊重和理解而不要把学生当做犯人一样的训斥、责备,要用爱去温暖他的心。恍然大悟之后,我便与王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我们如同朋友一般亲切、自然。从王某眼中渐渐流露出的不再是尴尬和难堪,而是惭愧、悔恨,还有一丝喜悦。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力所创造的巨大教育力量。
三、要有爱心。
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颗心”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对学生的挚爱之心,把学生的健康成长看的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学生老是想如何逃离学校的时候,教师的爱早就被逃遁得无影无踪了。爱不是空洞的说教;爱也绝不是理念层面上的口号。爱应体现在无言的行动中,爱更体现在学生的快乐之中。
常言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的”教师,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是事业杠杆的支点”,热爱这项工作,才能倾注自己的心血,才能潜心研究,做出成绩,获得成功。因此,要把对工作的责任感化作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和爱护,这也是教育工作的内驱动力。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作为教师,对所有的学生,要普爱、严爱和恒爱,对待他们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使他们如沐春风。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爱,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以爱导航”,从而达到“晓之以理”的预期效果,拉近师生距离。
四、要有耐心。
在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兜大圈子,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地点拔。
俗话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需要教师不急不躁、耐心地帮助、教育学生。犯错是难免的,要允许学生犯错,不能因为他屡犯错误而“恨铁不成钢”。在实践中,部分教师想急于纠正错误,由于火候未到,方法不当,结果你好心好意,学生却并不领情,明知自己不对,还对你产生反感,和你对着干,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在学生犯错时,要有耐心,切忌急躁,态度要诚恳,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查找根源,对症下药。对于一些屡犯错误的学生更要有超人的耐心,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要相信他们,不能让他们产生悲观失望、逆反心理及对立情绪。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的情绪,逐步提高自己。当然,国有国法,班有班规,对于违规违纪学生,在做通思想工作后,也必须对照纪律及时处理,以示惩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良苦用心一旦被他们认同和理解,往往会起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效果。
五 、要会关心
关心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应该是无微不至的、点点滴滴的、方方面面的。不仅要有关心的心,还要会关心学生,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指导与帮助,要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帮教活动。要有明确帮教目标,做好定期复查工作,真心实意帮助,切忌流于形式,促使帮教者与被帮教者共同进步,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于优秀学生,学习明显进步者要不断地进行表扬、鼓励,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要赋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给予一些必要的物质帮助,帮他们渡过困难;对于来自单亲家庭的、离异家庭的学生,要更多一份关怀,使他们少一份自卑,多一份自尊,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对于身体不适的学生一定要及时了解、关心好,使他们确实体会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对于极个别品德欠佳的“特殊学生”,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契机,精雕巧琢,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乐意同我们交心。
六、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表示赞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的表扬。
总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粘合剂,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润滑油,它像春风一样可以融化学生心里的“冰”。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亲和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