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让“生活”中的小事成为幼儿的“教材”

作者:方樟云 文章来源:云峰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4-15 字体:

生活中的小事就是幼儿的教材,它就在幼儿身边,为幼儿熟知;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易被幼儿理解接受;它在道理上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感染幼儿;它让幼儿得到的不是间接的知识经验,而是获得的大多是参与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是真实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它不会自发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它。因此教师要把幼儿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当成一种最好的教材,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是在学前教育中非常值得提倡的教育。  

一、游戏活动能推动幼儿的动力  

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家长、老师的照管教育下,与同伴玩耍、交往的过程中,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是幼儿原有心理水平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幼儿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如同在幼儿饥饿时给予一个获得食品的机会,必定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得到满足,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例如:有个幼儿洗手后没有用毛巾擦,发现手上的水不见了,便问:“老师,小手上的水哪去了?”这时,我们就和班上的幼儿们一起把手弄湿,看看手上的水是不是会跑。“是真的”,每个幼儿都来报告。然后,我们做了一个“与小水滴捉迷藏”的游戏。给每个幼儿一滴水,让他们把小水滴藏起来。幼儿们把水撒在桌上、地上、墙上、衣服上、凉台上……高高兴兴地去吃饭。饭后,大家都去找小水滴,找的过程,是强化问题的过程,是引发思维的过程,也是引导探索的过程。幼儿们玩得兴高采烈,找得那么认真,想像出许许多多的答案。此后,有许多幼儿向老师报告小水滴变没的情况以及小水滴的下落。老师因此带幼儿做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这次活动,深深印在幼儿的脑海里。  

有一次做“开汽车”的游戏,我领着幼儿们排成一行纵队,手握方向盘,学着“嘀嘀”的喇叭声,欢快地转着圈儿。大家正玩得开心,一个幼儿站在一边不动了,还噘着小嘴,瞪着眼睛看老师。当问他为什么不开车时,他说:“我的车掉进坑里了,还能开车吗?”我先是一愣,继而一想,他不是在捣蛋,而是追求游戏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我为他丰富的联想和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感到高兴,便摸摸他的头说:“别着急,大家帮你想办法。”然后,我对全体小朋友说:“晓雨的车掉进坑里了,怎么办呢?”幼儿们七嘴八舌:“我帮他抬出来,”“我给他推。”“车太重了,推不动,我们都帮他推吧。”于是,我们在有节奏的号子声中,有的推,有的拉,让“车”出了坑。幼儿们高兴极了,我灵机一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车很重,也能被人家拉出来,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幼儿们有的说:“人多力量大。”有的说:“团结起来有力量。”“大家说得真好,只有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有劲,有力量。”看着幼儿们又愉快地投入了游戏,特别是当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下“车”或是绊倒,马上就有好几个小朋友把他扶起来的情形,我们感到由衷的欣喜。  

二、生活体验能感动幼儿的情操  

幼儿园是个大集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家庭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参与到这个集体中的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许多情况:某某生病了,某某摔倒了,某某会讲很多古诗,某某不听话……处理这些问题,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因为大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指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全部经验,强调的是教育情景对幼儿具有的整体意义。生活中的课程往往被老师们忽视,甚至不把它作为课程来对待。其实,生活中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讲,不仅重要,而且与幼儿体智德美的和谐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幼儿不仅从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做人。所以,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更显得重要。例如:小朋友在盥洗过程中玩水,忘记关水龙头的现象时有发生。我讲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收效甚微。一天,种植角里的几株幼苗死掉了,幼儿们非常难过,因为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我就抓住这个时机,同他们一起寻找幼苗死掉的原因,知道了幼苗是因为缺水而死的。我又告诉小朋友:天气干旱,很多地方缺水,大片大片的幼苗干死,有的动物也因缺水而死,如果大家不节约用水,把水用完了,没有水喝,人和动物、植物就都会死掉。从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儿们的节水意识大大增强了。再如:班上图书不知被谁撕破,我没有马上批评指责幼儿,而是给小朋友讲这本图书。正当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时,我突然中断故事,告诉他们因为图书被撕掉一页无法讲下去,请小朋友讨论怎么办?在共同的讨论中,他们懂得了爱惜图书的道理,并主动修补了图书。幼儿们在老师的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中所获得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难过的、生气的、高兴的、悲伤的、自豪的等)。这种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这种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有效的教育。  

三、自然环境能启动幼儿的心灵  

大自然及周围环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是幼儿的极好教材。秋天,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红的、黄的、绿的,像小鸟、像蝴蝶……在这迷人的秋天里,我带幼儿们到树林里感知秋叶轻轻飘,再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通过提问,让幼儿想像树叶轻轻飘、轻轻旋转的样子像什么……一系列的活动,幼儿获得了美的感受,得到了秋叶轻轻飘的感性认识。  

教室外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我立即带幼儿们去观赏雨。来到檐下,雨点落在地上,溅起层层水花。老师用惊奇的语言吸引他们:“哎!你们听,雨点说话了。”顿时,幼儿们安静下来,专注地倾听雨点落在房顶上、树叶上、地上发出的各种声音。“小雨点在干什么?它说了什么话?”幼儿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老师,小雨点在跳舞,它问我,跳得好吗?”“老师,小雨点在说:我跳呀跳,像个小鱼吐泡泡。”我又带幼儿们去赏花,被雨水浇灌后的花更美、更鲜艳。我提示一句“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幼儿们立刻受到感染,大声朗读起儿歌《小雨点》。我让幼儿们去感知沙沙的小雨,他们在雨中情不自禁地又说又比划,“小雨小雨你真好,我要喝个饱。”“快下吧,小雨,我要洗个澡。”“啊,凉丝丝的”、“有点甜”、“不,里边有沙子”,张着嘴巴接雨的幼儿议论开了。仰望空中,他们又进行相似联想,说雨“像面条、像头发、像线、像针……”一只花蝴蝶突然出现在眼前,它在雨中奋力地挣扎飞舞,幼儿们用同情的语言喊到:“花蝴蝶,快到叶子底下避避雨吧,雨水会把你的翅膀淋湿的。”“它准是去找它的幼儿,老师,我帮它去找吧。”我们一起用关切的目光把蝴蝶送到再也看不见的地方。一场雨,让幼儿们感受到了儿歌《小雨点》所描述的意境,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又发展了想像,开发了智力。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们确有不少教育思想不端正,以我为中心多,考虑幼儿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少,整天忙于作计划、找教材、备课,但收效不大。通过交流教育经验、体会,我们深深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幼儿不是一个接受原料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所加工厂,他们在接受“原料”的同时,进行着适合自己的加工处理,使成人的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教育如果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状况和需要,这所加工厂就不会工作,幼儿也不会有所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方法应更多地考虑从细小的事说起,从细小的事进行教育。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