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与尝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培养提出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就对教育教学的合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是以目标为中心,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精心设置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合作探究目标的一种创新式课堂教学。它的基本环节是:以趣激学——自学尝试——合作互动——综合内化——深化发展。
首先,我们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种可用于合作(师生、生生合作)的素材。
1、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可用于合作的素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中,经过不同的处理就会有不同的课堂面貌呈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挖掘可用于合作的项目。
如:在教学“初步统计知识”一节时,有一环节是让学生统计过往各种车辆的数量的作业。如果仅把这道题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统计的话,学生仅是当成一般的作业随便写个数就交上来了。教师可以把它改造成课堂中的例题,让学生重点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教师报过往车辆类型,学生统计车辆类型数量的方法。由于教师报的快,学生记录车的种类多,所以一趟报下来,没有几个学生正确统计出结果的。这时引导学生如何合作,让他们讨论各自的分工,进行第二次统计。这样由于分担了统计量,全班学生都正确统计出结果了,也让学生初尝了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教师要善于扩展教材的外延,为我所用。
一本教材一开学就放到学生手中,对个别思维活跃,勇于钻研的学生来说,某些知识点他已经去接触过了,如果再在课堂中呈现,往往引起的冲击力度并不大。因此教师可适当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与当前教材相似的内容带进课堂,成为第二教材。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后,我没有延续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回家之后用萝卜做了(正方体、长方体)之中任一种物体(做相同的2个),并在课堂上告诉他们本课的学习任务——求这些种类物体的体积。
其次,要注重小组的合理搭配,促进小组和谐分工。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搭配,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成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班里每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组:一是按学习能力好中差搭配;二是男女生搭配;三是按学生个性差异搭配;四是组合家庭环境不同的学生;五是组合不同特长的学生。这样组合成的学习小组,组内的学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学习中能相互依赖,取长补短,使学习过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分工、交流及互动,让学生根据各人的特长推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在明确各人职责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实施有效讨论。
合作学习最常用的方式是小组集体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开展有针对性地讨论。
重、难点是教学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2、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例如我校某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在“十几减 8” 的教学中,学生计算15-8=□时,有一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思路:
⑴ 因为8+7得15,所以15-8=7
⑵ 因为7+8得15,所以 15-8=7
⑶ 因为10-8=2,2+5=7,所以15-8=7
⑷ 因为8-5=3,10-3=7,所以15-8=7
班上其它小组的学生得出了前3种解法,对第⑷种解法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做法没有道理。于是,让这一小组的发言人上来介绍这种计算方法,各小组用手中小棒摆一摆,最终大家都理解了这种解题思路。
第四,要加强小组生活探究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来源生活,生活与数学密切相连。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这一节时是这样做的:一开始,让学生以每组相同的人数分糖果,因为各组人数相同而糖果数不同,且不一定能平均分,所以有些组的每个同学分得颗数不是同样多,这是现实生活常有的事。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接着设计如何不是平均分变成平均分的讨论。另外还设计了插花活动、分节活动等开放式的活动,使学生接触已知份数找总数以及不能平均分等问题。从多方面去认识平均分。
最后,要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及时地对各小组进行评价是最为重要的。首先是组内的自评,即对共同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次是组与组互评,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教师也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