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在活动中放飞学生

作者:雷星云 文章来源:金竹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4-10 字体:

【内容提要】21世纪的今天,“自主、合作、探究”成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培养人才的关键,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置顺应了这一要求,为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活动兴趣、教师参与、活动主题、学科融合与课外拓展等因素影响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效开展活动,方能解放孩子的眼睛、双手、头脑、时间,放飞学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活动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把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大课堂。它还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这些理念呢?

一、语文教师领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大语文教育”无法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因此,新课程标准设定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把它当作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 因此,近几年来,语文试卷上综合性题目备受青睐。

“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中的两项。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培养一批综合型人才刻不容缓。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

1、调动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

孔子曾有过如此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守仁也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就能产生“其进不能已”的效果。小学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思维独立能力,脑力发展神速,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读和写,喜欢探索事物或现象,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将知识灌进学生的头脑中去。相反的,应该因势利导,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在学完课文《将相和》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悟,我曾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别选出导演、编剧,自行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安排。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分别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选择一或二个进行表演。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想办法,出主意,共同设计表演的动作、表情、对白以及道具、造型等。几天后,活动开始了。我发现那些人物在孩子们的表演中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原本在课堂训练中很难练到位的朗读,在孩子们的对白中也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由狭小空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里,学生更有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主题来进行研究,有时他们的创意令人惊叹。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声有色而无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活泼的活动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师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学生的心智毕竟不成熟,没有教师的合作参与,他们在自发状态下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唐代韩愈的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便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师生间的合作。但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高级伙伴”。教师不以长者自居,但又要有意识、有目的而又和谐自然地对活动加以调控,否则又成了“放羊式”。

3.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

“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在设计语文活动时,应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恰逢临近端午,家家户户都准备着包粽子。于是,我抓住契机,建议学生开展“粽子我知道”调查活动,内容可以涉及粽子的原料、形状、做法等。一个星期后,我在班里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调查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学生写了调查报告,用文字介绍了粽子的原料、做法;有的学生用绘画画出了粽叶的形状,粽子的形状;有的学生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粽子的原料、形状、做法;还有一个学生则带来了包粽子的材料,在课堂中动手演示,介绍粽子的知识。学生各个情绪高涨,兴致勃勃。正是因为这一活动的主题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有开展活动的可能,所以孩子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投身于活动,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学习不应仅仅拘泥于语文课程,更应在生活中进行。

4.活动应注重学科间的融合。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不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忽视学科间的有机整合,难以形成产生激情的氛围。而小学各科教学,如科学、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班队活动等,哪一科不蕴含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哪一科的教学不含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契机?所以,我们要打破学科的封闭系统,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在各科教学中寻找语文实践活动的生长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滋生语文学习与语文活动的激情,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他们活化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终身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一次,劳技老师在上《种植》一课时,带领孩子们在校园内开辟了一小块荒地,并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了南瓜籽。我和劳技老师商量,决定引导学生做一个“蚕豆生长”的观察记录。由劳技老师负责指导孩子们给蚕豆浇水、捉虫等,我则启发孩子把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写观察日记。经过互相配合,一段时间后,蚕豆在孩子们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而日记中也记录了孩子们的收获。“今天,我发现土坑里有一株小苗长出来了。它小小的,嫩嫩的,好象一个十分娇嫩的小宝宝,我要好好保护它,让它和我一样健壮。”“南瓜开花了,金灿灿的花瓣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停在绿叶中。”“南瓜藤上接出一个小南瓜了,它小小的,好象刚生出来的小宝宝。我真想让它快快长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觉得不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各学科中也无处不含语文。在学科整合中找到语文实践活动的生长点,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焉能错过?

5.活动应走向课外,拓展空间。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课堂上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开展课外阅读,演讲比赛,编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

一次寒假,我布置学生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时机收集对联,并与父母一起理解对联的意思,回校后进行交流。开学初,我组织了一次“对联串串烧”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对联。同时鼓励学生以对联为内容合作出一期班级小报。同学们主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能和创造性,编出的小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全班都十分喜爱。在此基础上,有几位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收集了许多关于对联的资料:对联的来历,对联的历史,对联的意义等。他们又以小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了介绍。这时,班里的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更加浓厚,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片断,收集其中的巧对、妙对,体会对联的遣词用字。如“水部失火,金尚书大兴土木;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东西。”上联中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中用东、西、南、北、中五方相对应。还有“因荷而得藕,有杏何需梅。”“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等。事后,我又让学生学对对子,使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于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那么,就让我们在活动中解放孩子,放飞世界!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 上半月《教学大参考》2007年9月62-64

《小学语文》 上半月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教学研究》·2002第6期,第11期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