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寻找新旧教材的结合点,提高应用题教学实效性》

作者:黄红枫 文章来源:王村口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3-25 字体: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应用题教学,只是在编排方式上化了,教学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还有所提高。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在继承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旧教材中的很多教学经验和解题策略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此我在寻找新旧教材的结合点上,摒弃、传承、创新,为提高应用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努力。

关键词 结合点 应用题 问题 继承 摒弃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安排了四个数学学习领域,其中不包括应用题,新增加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也不是应用题的另一种表述。但通过实践我们清楚地知道,新课程的应用题教学只是在编排方式上化,教学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而是有所提高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寻找新旧教材的结合点入手,提高应用题教学的实效性呢?

结合点一:“解决问题”与“解应用题”

现在新课程强调的“解决问题”是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呢? 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是有区别的,“应用题”是把实际问题进行限制,即条件→问题;而“解决问题”是从数学角度上去提炼条件,去提炼问题。 “解决问题”概念的外延比“应用题”概念的外延要大,它们是属于包含关系。

例如:一二年级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浙教版教材(旧教材)主要涉及一步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主要是分总关系应用题和相差关系应用题)和乘除应用(包括倍数应用题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而北师大版教材除了涉及旧教材的知识点以外,还涉及了两、三步计算应用题(包括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结合点二:“文字”与“图文”

在呈现方式上,旧教材大多是全文字形式的应用题,少量是图文相结合的,而且在应用题呈现之前会出现一定量的文字题(应用题的雏形)。新教材则相反大多是图文结合,少量是全文字。我想新课程以图文结合为主,主要还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和理解文字的能力,所以才会如此安排。“图文”是“纯文”的前身,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多用文字提炼应用题。

例如:我在教学二下的《小熊购物》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胖胖买了些什么,先让学生说,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面包每个3元,饮料每瓶6元,胖胖买了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花了多少元?通过让学生读题理解即4316一共是多少,最后让学生列式解决。

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大,我们要让学生慢慢适应“文字”型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理解水平才可能有提高,若只停留在“图”或“图文”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结合点三:“分散”与“集中”

旧教材在编排上主要采取集中教学,大多是对比方式;新教材则正好相反,主要散于各个计算的知识点中,采用多次、重复出现的方式,而且信息量往往很大,有时同呈现好几个应用题。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集中教学,对比方式是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形成。新教材也可充分利用这个优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将“等分除和包含除”同时呈现,便于学生全面认识除法的意义,建构科学的数学模型。

结合点四:“继承”与“摒弃”

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由于新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领会,而旧的经验又被丢弃,所以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

那么,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解决问题教学继承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应该被继承:

(一)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常见的训练形式有: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思条件。经常进行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是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固然,过于泛滥的题型+题量的训练方式应该摒弃,但必要的练习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而眼下我们正走入新课程的教学误区,如:过度创设情境,过于讲究自主探索,过于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一堂课往往只能做一两道题。为提高应用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应用优点与经验。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数学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生活问题都讲全,把方法都教给学生,也只能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需要“策略”。

1、审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而且信息量大。为此教会学生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读题,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得是一件什么事?题中给了我们哪些有用的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表明,现在有些同学不会解答或答错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

2、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借助画图和找等量关系的手段,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虽然低段的新教材取消了线段图,淡化了数量关系式。但我认为画图和找等量关系是建构数学模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图是学生思维的基础。但画实物很麻烦,它的优化形式是线段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可适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高年级的应用题分析做好铺垫。

3、培养学生检验、推理的能力。

新课程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来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模型。例如“乘法应用题”,在情景图中出现多种信息,其中钢笔5元一只,买3只一共要多少元?当学生列出的算式为5×5时,通过检验就会发现是错的,从而进一步构建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的数学模型。

新课程的应用题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继承和批判,不断地奇思和创新,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让我们一起站在新旧教材的结合点上,摒弃、传承、创新,为提高应用题课堂教学实效性而努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