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读中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基础上,能直接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语感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然而很长时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或是夸大了语感分析,忽略了言语实践;或是一味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淡忘了对语言本身的品味。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调动体验,把握语感;加强实践,增强语感;积淀知识,提高语感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1)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世纪初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分析、总结,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调动体验,把握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2)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3)是的,要获得具体、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领会,而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生活语感包括对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及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的体验,培养语感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情感体验,真切地理解并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诱发敏锐的语感。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春天美丽的景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精妙,我从有意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抽出”指“树木长出新技”之意。农村小学生大都看到树木发芽的情景,也能想像出“抽出”的动作,于是我引导学生比较“抽出”和“长出”的不同效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抽出”有比“长出”“速度快、一不留神新枝已经长成”之意,从而深切感受到一个“抽出”将树木发芽写活了,一个“抽出”浸透出无穷的生机。又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加强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诵”中感受语言中包含的情感
古人读书,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的情感方法,教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技巧,创设意境,学生通过诵读自然地会获得语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指导读《小桑迪》中男孩卖火柴时的语言,根据课文中男孩语言变化如:“先生买盒火柴吧!”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啊!”再到:“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两盒”。体会到小男孩急于卖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到这个可怜小男孩保守饥寒的处境。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情沉浸在这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仿佛一个衣裳褴褛的,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面前,对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
2、“思”中领悟语言的内蕴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思”。只有边读边思,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促进语感快速长进。教师应在读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读、二画、三咀嚼来析文。通过比较、思辩、领悟,使学生逐步积累语感。如在教学《种子》一课时,让学生找出能力反应小女孩心理反应的词,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思考从这些词语中能感受什么,由这些动词体现出小女孩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思”,对学生掌握了从平时的词语语句中体会出人物内心世界想法,从而积累语感。
3、“忆”中把握语感的方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在一篇篇文章的朗读中掌握了一些感知、理解语言的方法。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指导学生“忆”,来增强语感。“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对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锤练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诵读,在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在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上一个台阶。
三、积淀知识,提高语感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4)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是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
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
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5)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第27页。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7页。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4、45页。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70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