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确实如此,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把真心的微笑带进课堂,把真诚的激励带进课堂,把“可爱”的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激励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笑洒向每一位学生,从而使语文是精彩的“长篇”,不是“断章”;让学生心灵的天空没有云彩的遮掩,在天空中快乐的飞翔。【关键词】: 真心 真诚 可爱 信任 激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着卞之琳的这首韵味无穷的《断章》,我似乎看到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相牵连,不可分割的美。是的,世界是个完美的存在,我们看到树木,更应关注整片森林;我们看到那活泼可爱的小鸟,更应欣赏它们在空中自由飞翔的那份惬意。由此,我想到了课改春风吹拂下我们深爱着的语文,它应是学习活动的“整个世界”,是各个学科的“领头羊”,语文学习不应“断章”于教师的预设,更应联系于“即兴”光彩,绽放于生成的精彩。
一次“即兴”带来的惊喜
随着悦耳的铃声,同学们已经做好课前的准备。当我走上讲台的一刹那,我觉得教室的气氛与往常不一样,同学们都盯着我,一张张无邪的脸上眼睛发亮。“老师,你今天穿得衣服好漂亮,一定很贵吧!”于是三十双眼睛毫不掩饰的盯着我的衣服。我微笑的点点头,幸福写在脸上,被人欣赏、赞美的感觉真好。或许是我陶醉的样子放纵了孩子们,一时间教室的寂静被打破了,同学们的赞美声络绎不绝。面对着一颗颗真诚的心,我实在不忍打断,斥责。可是这是一堂语文课哪!怎么控制局面?我沉默了片刻,微笑的说:“看来老师这件新衣服,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真高兴。可是,你们知道吗?今天有位同学也得到我的认可!”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我指着一位平时不太守纪律的同学,说:“你们看,涂文威同学,坐得多好!”这时,只见涂文威胸膛一挺,坐得更端正了。其他同学不约而同的看了看涂文威,几乎做了同样的动作:挺了挺小胸膛,嘴巴闭得紧紧的,似乎在说:“我们也不错!”我见了,心里乐开了花,忙指着谢海波说:“你们看,谢海波也在进步,他知道怎样专心听讲了。”顿时,快乐与幸福洋溢在谢海波的脸上。我又审视了一下全体同学,接着说:“啊,我发现今天全班同学都在变,变得更懂事,更爱听课了,咱们就来比一比,这堂语文课谁最棒!”结果这节课不仅没受到“衣服事件”的影响,而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是啊,人间处处有真情,师生处处真情在。孩子们的感情纯真,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正是我们煽情的好时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才能即兴的把思绪,思想集中在“衣服”上的孩子们带入学习当中来。我们别吝啬吧:把真心的微笑带进课堂,把真诚的激励带进课堂,把“可爱”的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激励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笑洒向每一位学生,让真情、真爱浓浓的充满整个课堂,那么,我们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次意外的尴尬
语文课堂中,提及“蚁穴溃堤”,我先请孩子们自己查查资料,理解这个成语。过了一会儿,孩子们找出了成语的意思:工程负责人制造堤坝。在搬运木头做支架时,其中有一根木头有一个蚂蚁钻过,负责人没有当作一回事。堤坝制成以后,那木头里的蚂蚁越来越多,泛滥到其他的木头之中。不幸终在一天发生了,那堤坝倒塌了。在理解成语后,我随口问了一句:“假如你就是那个负责人,,你就在那堤坝上欣赏风景,此时,你作何感想?”
一位说:“责备自己,当初太不应该。”
一位说:“忽视小问题而酿成大祸,因小失大,教训惨痛。”
一位说:“堤坝都快倒塌了,逃命最要紧。”(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目瞪口呆。)
真的,刚开始时,我惊愕的无所适从,随着学生们的哄堂大笑,我面红耳赤。真的好尴尬。课后,我认真琢磨——这个成语不也给我上了一课吗?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学生的“独特看法”:它不是一两次教学设计和教师牵强附会的“作态”,往往是突击性的,是孩子独特个性的一种自然张扬和释放。这种个性的养成需要一种氛围,需要长期的综合施治和持续作用,甚至需要一种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课堂中笑容多一点,话语柔和点儿,能够包容孩子们的奇谈怪论或奇思异想(允许的话可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的见解经过努力将来成为真实)。我想:只要我们能做到,课堂中的学生将不再屏息凝视的听课,唯唯诺诺的作答,循规蹈矩的思考,不再是个假作深沉的“小大人”,一个个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真情和自信,甚至爆发出一些“石破天惊”的独特看法!
一次心灵的反思
预设于生成的东西大相径庭,如何即兴的调整预设与生成相矛盾的场面,这是我一直所思索的,所困惑的,所实践和探究的。面对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有自己见解的学生,犹如鸟儿一样渴望自由,渴望飞翔的学生,他们随时随处都会给我们带来意外,带来尴尬,带来惊喜。“预设”是对课堂的一种美好憧憬,而“生成” 则是现实,它不受我们控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用一份平常心来对待:在课堂或在课外,无论孩子们给我们什么样的意外,我们不能“断章”于预设的憧憬当中,应该想象到我们在上课是一道风景,可是孩子们在欣赏时也会对这道风景发表评论呀,这就是“生成”,正是有他们的评论,他们的“生成”,我们这道风景才会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吸引人,才能既装饰了窗子,又装饰了学生的梦。所以,学生带给我们的意外不仅仅只是上面的两个例子,面对他们给我们的不同“意外”,我们要试着放飞孩子的心灵,发挥孩子的睿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源头活水,不应是一潭死水;语文是精彩的“长篇”,不应是“断章”;语文是学生心中唱响得自由,只有当心灵的天空没有云彩的遮掩,每一次的学习才能成为一次快乐的飞翔。唯有这样,当“语文”站在桥上,不仅自己是风景,还欣喜地看到整个靓丽地世界;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湛蓝的天空自由飞翔。
原来语文教学可以这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摘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顺其自然的让学生进行阅读成长,语文成长:1、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由,为他们创设一个愉快、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然成长;2、顺其自然地让孩子“读”所想读,“背”所想背,让他们的阅读和积累充满自主和个性,洋溢愉悦和享受;3、尊重学生的阅读成长,让阅读的幼苗破土而出,水到渠成;4、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尊重孩子自然情感的流露,提升人文素养;5、随机的“编写”语文教材,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的“经典”。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冷思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进校园,滋润着教师的心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新理念渐驻人心,新一轮的教改大潮波澜壮阔,课改的实验田里遍撒着革故鼎新的种子,沐浴在人文主义的光辉中,孕育吐苗,拔节成长。
然而,在课堂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美丽泡沫”的问题:
镜头一:第二册《夏夜多么美》
这是一位教师所上的第一课时。开课揭题后,学习生字,初读课文,而后进行课文的学习。令人讶异的场面出现了:学生个个读得颇有表情,所答的问题也很精彩。再配上多媒体中的动画,课堂煞是热闹。
镜头二:第九册《月光曲》
学生阅读兄妹俩陶醉于贝多芬的钢琴曲中所联想到的内容,画一画“海天相接、一轮明月、波涛汹涌的大海”,再让学生进行质疑:如何把这一段的意境从朗读中表达出来?继而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
以上两个镜头看起来很精彩,学生问、学生读、学生说,似颇为注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理论,步骤环环相扣,镜头一中的教学虽不能说“行云流水”,但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镜头二则在热闹中结束,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学生热热闹闹地读了大半节课。
以上两个镜头存在着两个问题:①课间准备太“充分”了,是一堂作秀的课;②没有重视文本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深层意义,这是一堂“浮华”的课。“作秀”与“浮华”已成为新课程的绊脚石。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细细品味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一)
只要一读书,老师就会急切地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怕孩子“走马观花”。其实阅读是一种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一些感受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们积淀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只有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撞击时,感受才会喷涌而出。孩子在阅读时,懂得什么,收获什么,体验什么,感悟什么,都要顺其自然,不可“勉为其难”。简单地说,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着《安徒生童话集》时,让他们“动动笔墨”——画画好词好句,注注感受,这岂不是大煞风景!阅读是愉悦的,是宽松的,如果你给孩子们条条框框,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而阅读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也正是这种追求“痕迹化”的功利性语文教学才使许多孩子因为学了语文害怕口语交际,学了语文害怕阅读,学了语文害怕写作。
语文教学虽然是为了一定的目标生成的,但绝对不是为片面地实现这些目标而存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由,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自然成长,收获着真正的收获。
(二)
孩子是喜欢读书的,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什么呢?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于背得一字不漏,我们还会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文,如果不积累,怎么会应用呢?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背课堂笔记,背不下来的,课间不准休息。同时,我们也自有其道:现在的语文试题非常“活”,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强化强化,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
我们作为新课改之下的语文老师,不妨想一想:如果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倒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积累的是什么呀?是唐诗、宋词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是什么?”、“《红楼梦》给了我们怎样的财富?”这些知识是孩子们需要的,但是这些也并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
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课本固然要读,但决不是学生阅读的“唯一”,应该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清新空气”,走出“填鸭式”阅读的误区,放手让孩子做“野鸭子”,顺其自然地让孩子“读”所想读,“背”所想背,让他们的阅读和积累充满自主和个性,洋溢愉悦和享受。
(三)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性地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吗?”其实,当我们问这句话时,一心想着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课文,学生“懂”的,我们不讲,我们讲的都是学生“不懂”的。但是,我们转而想想: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通俗易懂,只要用心去读,哪有不懂的,更何况,每篇课文都要“吃懂、吃透”,他们哪有时间云读其它书籍?一年能读几本书?如果整个阅读时间被“读懂、读透”的要求占据,这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吗?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蹲下身来看孩子,应当尊重孩子心中的“阅读形象”,尊重孩子的阅读情感,因为只有保持阅读的“童真”,才有童年的“童话”。阅读是成长的,我们要尊重这份成长,给予阳光,给予水分,给予合适的土壤,让阅读的幼苗破土而出,水到渠成。
(四)
在教学中,我们会对那些“误事”的孩子大声斥责:语文作业没做,只知道看电视;作业放在家里忘记了,吃饭怎么不会忘记;上课不认真听讲,长大没出息……可也正是这些孩子,让我们有着“意外”的感动,常常让我们反思:
——老师,昨天听到您咳嗽,要注意身体,别累着!(关爱)
——老师,您喜欢吃野菜,双休日,我去挖了一些,送给您!(分享)
——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希望您来参加,一定要来,我等您!(期盼)
……
这些关爱、体贴、感情的交流,常常被我们忽视,可是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育中强调的人文素养吗?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
真的,我们不能把眼光只落在“语文教学”上,更多的要提升到“语文教育”上!在我们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时,还要多一份耐心来倾听,考察孩子的语文学习过程,也许这里面正隐含着“最自然、最真挚”的人文素养,这也正是孩子们自然情感的流露!
(五)
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会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其实,我们所珍视的语文教材,孩子们早就读完了,所挖掘的“练习”,孩子们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但是,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仍要重复着已经会的、掌握的教材,甚至于为了这些而没有时间去阅读、积累新的知识,这真是一种悲哀呀!
语文不仅仅来自课堂,更多的来自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语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谈笑间纵横经典名篇,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浓浓的儒雅之气。于是一篇课文不但是一组相关主题的佳作,更是贮藏在学生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语文经典,也是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烙印!
做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做一个“编写”语文的语文教师,做一个身心都是“语文”的语文教师,让学生在您的引导下,犹如窗前的乌柏,在自生自落间,自有一份圆融、丰实的喜悦——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