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小学生个人价值方式的思考
摘要:学生都希望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适当的采用表扬等肯定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学习激励作用,能有效的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能对其不良行为起纠正和引导的作用。但是过多的滥用表扬将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表扬等肯定方式要针对具体的行为。
关键词:肯定 表扬 学习 行为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喜欢鼓励” ,“给他鼓励,他能做得很好”。从心理学上说,鼓励就是对人行为的正面评价,是一种价值的肯定。学生期望获得鼓励、表扬就是期望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研究证明,肯定对学生的未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会欣赏别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要做一位成功的教师也必须学会欣赏你的学生。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克服自卑、自弃心理。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一、合理、适度、得体的肯定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老师在小学生心目中是非常有分量的,他们非常希望老师能够喜欢自己。而他们判断一个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老师是否经常表扬自己。当学生判断出老师对自己格外照顾,对自己非常关心时,他就会思考怎样进行回报。努力学习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行为。
学生个人的自信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老师在学生内心是一种权威,老师对他们能力的肯定,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当外界不断的强化“你行的”后,就会自觉的转变为“我行的”。个人的自信建立是学习轻松和愉悦的条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获得好的成绩或同学、老师的认可来实现的。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某门课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因偶然的机会,他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了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不仅后进生要当众表扬,就是中等生和好学生也需要教师在同学面前予以肯定,这种欲望甚至比后进生来得更强烈。《中国教育报》曾刊出了戴嵩松回忆30多年前受到“一次意外表扬”引发了她一生对自然科学的偏爱。事情是说:上五年级时,她生病住了20多天的医院,病愈回校上课的第一天,恰巧碰上自然课小测验,由于她一堂课也没有上过,自然考不好,只考了50分,晨读课上新来的班主任讲评自然测验情况。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我提出来给予表扬。同学们也给予热烈的掌声。也就是这次意外的表扬,使她以后对自然科学格外偏爱。因此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2、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老师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才能,是一种赏识在学生的心目中呢?那就是这个老师是自己的知心人。儿童心理学证明,他们会产生投桃报李的心态,他们会尽量朝着欣赏者期望的目标努力,即使在受到批评的情况下,也较容易接受。
二、肯定的几种常见的方式
1、运用“期望心理”,给学生以被赏识的希望
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根据这一点,教师在迎接每一届新同学时应真诚地期望:大家都经受过了无数次的小考和中考,现在,都成了优胜者,勇敢地坐在这里,今天的学习,对你们来说一定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心就是完美的。所以希望也相信大家能做一个最完美的自己。“最完美的自己”让学生有了对自己终生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尊重两个方面;最高一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们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或承认,或自己足以引起他人重视。“完美”只要尽心,不但给了每一位学生自信,还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为他们的自我实现提供了追求的精神动力。
这样的期望演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们都尽了自己的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因而往往也能够变成现实。
期望往往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找到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即使有时会有学生对教师的误解和委屈,仍应以宽厚的期望化解:每一个人真的是大海,美丽得有时很难让人理解。学生会觉得这是个对他们充满信心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做个最好的自己,一下子就亲近了他们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从情感上对老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这种情感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一位教师拥有了对学生的希望,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希望,充满希望的师生会因和谐而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加强师生合作,激起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保证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学生的话语权主要包括语文教学中与教师自由对话的权利,对文本解读、质疑的权利以及对教师的价值认识挑战和质疑的权利。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话语,除教师话语、文本话语外,还应包括学生话语。语文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的充分享有和运用,是师生展开价值商谈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同时,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才能让他们有效的展示自己,只有在才能与观点的展示中,能力与特长才会被发现。
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曾经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成绩中上,但是他非常喜欢科学,科学知识非常丰富。我在当他班主任的时候,认识到了他这一优点,并在全班学生面前肯定了他这一能力,数年之后碰到他,还能明显感觉到他对这件事的兴奋与感激。
4、创造学生才华的展示台
有一位学生政治、天文知识非常丰富,我看出来了。如何让她在全班的同学面前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我利用星期天晚自习信息交流的时间,请她给全班做了一个讲座,看得出来,她很兴奋,一连几周,她所有的课程都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还有班级有很多学习了扬琴、钢琴、声乐的同学,我也组织他们进行才艺展示,一方面,他们感到功夫没有白费,在同学面前露了脸,提高了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肯定的误区
表扬是一种常见的肯定方式,但绝不是全部。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代表着对他们行为和认识的肯定。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是恰当为原则,过多过滥,只会适得其反。当前的大多数学生在鼓励与表扬的包围中成长,以至于一些人缺少对自己客观的认识,走向了狭隘与自高自大。对于这一类学生一定要慎言表扬,表扬切勿空泛,一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这样才有的激励和引导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从小在班级中成绩一向不好,又比较缺乏自信。这样的学生非常需要肯定,肯定他们具体的方面,也不能简单的“很好”、“不错”,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好”、“自己好在哪里”。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客观实际,恰当的肯定学生的认识与态度,具有暗示与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朝老师心目中的理想前进。学生在肯定自我的过程中进步是自觉的,是积极,是有效的,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