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先队活动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途径,是全面育人的广阔课堂。少先队工作离不开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但过去的队活动中,往往是辅导员忙,队员跟着辅导员的指挥活动—累,而少先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却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队活动的范围又常常局限于学校,与我们生活实际常对不上号,教育收获甚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少先队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少先队员们好奇、好问、敢说、敢做、注重实际的心理和行为也促使少先队组织必须组织队员更多、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这样的活动既让队员亲身感受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队员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增长队员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自我活动再次认识自己、熟悉社会、提高能力达到自我完善。
一、让少先队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是个大舞台,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生活体验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1、活动进行在家庭生活中。现代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未来学校之前就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因此,根据少先队员们的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做一些打扫房间、做饭、洗衣服、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如帮助父母照顾好家里年老体衰的老人,从为他们倒杯水,捶捶背,为老人过个生日等点滴小事做起,在家庭中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还可以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开展扶贫帮困和助残活动,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他们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及时肯定他们的热情,并鼓励他们继续做下去,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他们真正成为父母的帮手,爷爷奶奶的拐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活动进行在学校生活中。学校是个小社会,是队员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好场所。结合学校实际,引导学生把为老师、同学服务做为“岗位”,把学校和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来管理。如做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小播音员,当好值日生,自觉参与公益活动等。一开始,教师加以相应的指导,之后鼓励他们大胆积极表现自我,使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体验快乐,然后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通过活动,可以提高队员参加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二、让少先队活动与社会紧密相连。
开展符合时代气息的社会化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参与社会实践是队员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少先队活动不但能使队员获得知识,而且能提高队员管理与参与意识,提高能力,使队员关注社会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1、组织到工厂、企业参观学习活动。例如:组织队员到茶叶加工厂、竹炭生产企业等开展参观活动,并听取情况介绍,亲眼目睹生产操作过程,了解和体验生产劳动的艰辛,培养队员树立小主人意识,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2、组织参观革命传统教育点。例如:参观泉湖寺、参加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使队员深刻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幸福生活”,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是一次远足活动的有力机会,锻炼了队员的生存能力。
3、建立社会实践服务点。例如:定期的敬老院慰问服务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同时也树立队员们尊重老人的思想;巡警队员上街维持治安、纠正违章行为,提高了队员的交通和治安意识;环保队员、国土小卫士队员上街宣传、清除废弃物等则培养了队员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使队员树立为保护一个地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正确态度。
丰富的社会化少先队活动,让队员从学校走出去,在立足学校同时立足社会,能取得十分明显的社会教育效果,不仅拓宽了学校少先队教育的途径,而且使学校少先队工作和社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真正体现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建立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的理论,对培养队员能力、增长才干起了良好的作用,也使队员更加热爱祖国、家乡,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世界观。
一、让少先队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是个大舞台,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生活体验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1、活动进行在家庭生活中。现代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未来学校之前就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因此,根据少先队员们的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做一些打扫房间、做饭、洗衣服、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如帮助父母照顾好家里年老体衰的老人,从为他们倒杯水,捶捶背,为老人过个生日等点滴小事做起,在家庭中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还可以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开展扶贫帮困和助残活动,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他们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及时肯定他们的热情,并鼓励他们继续做下去,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他们真正成为父母的帮手,爷爷奶奶的拐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活动进行在学校生活中。学校是个小社会,是队员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好场所。结合学校实际,引导学生把为老师、同学服务做为“岗位”,把学校和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来管理。如做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小播音员,当好值日生,自觉参与公益活动等。一开始,教师加以相应的指导,之后鼓励他们大胆积极表现自我,使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体验快乐,然后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通过活动,可以提高队员参加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二、让少先队活动与社会紧密相连。
开展符合时代气息的社会化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参与社会实践是队员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少先队活动不但能使队员获得知识,而且能提高队员管理与参与意识,提高能力,使队员关注社会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1、组织到工厂、企业参观学习活动。例如:组织队员到茶叶加工厂、竹炭生产企业等开展参观活动,并听取情况介绍,亲眼目睹生产操作过程,了解和体验生产劳动的艰辛,培养队员树立小主人意识,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2、组织参观革命传统教育点。例如:参观泉湖寺、参加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使队员深刻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幸福生活”,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是一次远足活动的有力机会,锻炼了队员的生存能力。
3、建立社会实践服务点。例如:定期的敬老院慰问服务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同时也树立队员们尊重老人的思想;巡警队员上街维持治安、纠正违章行为,提高了队员的交通和治安意识;环保队员、国土小卫士队员上街宣传、清除废弃物等则培养了队员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使队员树立为保护一个地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正确态度。
丰富的社会化少先队活动,让队员从学校走出去,在立足学校同时立足社会,能取得十分明显的社会教育效果,不仅拓宽了学校少先队教育的途径,而且使学校少先队工作和社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真正体现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建立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的理论,对培养队员能力、增长才干起了良好的作用,也使队员更加热爱祖国、家乡,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