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缺失及对策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下较扎实的基础。按理说,六年小学学习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总量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然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也许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一部分学生甚至达不到145万字的阅读要求,这是因为: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上述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生成,确保新课程在农村积极、稳步推行,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阅读量,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构筑平台,使他们得到充分地发展。
第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已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可以采用榜样激励、赏析片段、活动激趣、展示成果……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第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筛选等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再次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写写,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以便积累运用。
第三、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监督检查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小学生限于知识能力、水平阅历、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的不同,阅读中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具体可以通过家校互动、读书汇报、读书交流、读书笔记展示等形式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指出阅读中存在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