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中的“大问题”
案例描述:
班主任工作干了多年了,琐事遇到不少,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小事”。
那是去年开学第三天,我从会计室领出一大叠作业本子让一个学生分发给同学。上课了,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横七竖八地丢着几本本子,它们有的边缘破损,有的封面擦花了(这是开学前的储藏室搬迁造成的)。这时,分发本子的同学说:“老师,这些本子他们不要。” “都上来给我拿去!”我火了,看到我铁青的脸,严厉的语气,没拿到本子的同学上来拿去了。我为自己的“果断处理”而高兴。但是,当我抬头扫视课堂时,不禁愕然:拿到好本子的眉飞色舞,暗自庆幸;被强迫拿到破损本子的则垂头丧气,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
过了几天,又要分发作文本。很不巧,这些本子中仍有几本边缘磨损。我有点犹豫,上次分发本子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用什么办法发呢?一进教室,看到我手上的本子,同学们又开始议论了。
“由老师发,碰运气。”有人说。
“退还会计室!我们不能每次吃亏。”
……
“同学们,这些本子只是因搬迁不甚,造成边缘有点磨损和折皱,这并不妨碍书写。退还就是推给别班同学,这是损人利己的事,我们能干吗?”我心平气和地引导着,“前天,有个同学的钢笔丢了,宁宁同学就把自己的让给他先写。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值得大家学习。哪几位同学能像宁宁同学那样先替别人着想,把磨损的本子给自己,把完好的让给他人呢?”
教室里静得出奇,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脸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班长小雪首先站起来:“老师坏的本子给我一本!”这话语一出,犹如给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重石,激起了涟漪:“给我一本!”“我也要一本。” ……有的站起来,伸着手,唯恐自己分不到刚才还嫌弃的本子。我没有阻止他们的喊叫。因为,这喊声是同学们思想飞跃,是品德的升华。
从那以后,班级发放东西较容易了。不在担心同学挑好的拿。先人后己、团结互让的风气在班里逐渐形成。
案例分析:
“德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极平常的“小事”往往蕴涵德育的契机。如果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捕捉住这稍瞬即逝的契机,处理好具体小事,能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较高的境界。反之,则容易失去了教育的良机。
发本子就是教学生活中极平常的“小事”。不想,却多了一些被磨损的本子,对这些本子的好恶折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第一次,面对没人肯要的皱本子,我用严厉的语气强迫同学拿走了本子,正为自己“果断处理”而高兴的时候,却发现“拿到好本子的眉飞色舞,暗自庆幸;被强迫拿到破损本子的则垂头丧气,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学生利已主义思想暴露无遗。当第二次分发本子遇到相同情况时,我随机应变,先晓之以理,并用身边的榜样同学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别人、要学会谦让。结果,我点燃了学生的心灵的火花。以后,班级里逐渐形成了先人后己、团结互让的风气。
这个教育案例,起码可以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几点启示: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
魏书生老师经常强调“尊人者,人尊之”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班集体,一旦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统帅起来,一旦成员们都在言行中尽可能多地用尊重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凝聚力,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感到幸福、自豪……”班集体能否产生“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这种理念。第一次发本子时,我不分青红皂白,大发雷霆,强迫同学拿走了磨损的本子,同学们是口服心不服,拿到好本子的眉飞色舞,拿到破损本子的则垂头丧气。他们不明白,这发本子中还能体现团结互让的精神,在老师的高压下,发到好本子和坏本子,都归因于运气的好坏。教师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班集体也就缺少平等互助的氛围,人人惟利是从,自我独尊。
第二次面对相同的情况,我改变对待学生粗暴的态度,以温和、平等的语气对学生循循诱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德育呼唤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表现在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上,其次表现在教育策略的选择上。第二次分发本子时,从学生纷纷的议论中,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此时,如果我还是采用强制的手段将本子发下去,势必要激起分到坏本子的同学更大不满,同学们自私自利的思想将有增无减。我改变了策略,晓之以理,让同学们知道“将本子退会计室就是推给别班同学,这是损人利己的事”,然后设问“我们能干吗?”先让同学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效。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激起学生正确的行动,我表扬了宁宁同学舍已为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所思中思想得到升华,做出“我要一本坏本子”的“壮举”。
三、德育无小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往往能取得好效果。
从第二次分发本子以后,班级逐渐形成了团结互让的风气。而凝聚力正是一个班集体健康、和谐、向上的必然要素。这个进步的取得,与我抓住了发本子这个教育契机是分不开的。学习生活中有无数个像“发本子”这样的小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一个有心人,定能从中发现许多教育契机,通过这一个个契机,引导我们的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