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 “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 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 一斑。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 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 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 预习。
语文课的预习有全册性预习、单元性预习和单篇性预习三种,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 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 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 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 、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十字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所以“十字预习法”实际也是“十字自读法”。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 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 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 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 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 @①”(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 ~~~”(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ˇ”(表示段落终止)。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 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 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 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 、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 思想),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 ,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 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 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 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 ,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联。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 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
比。这是预习(自读)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 出它们在内容(题材、人称、主题)、形式(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 握预习课文的特点,整个理解单元课文。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 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 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 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 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所以,这“十字预习法”并不要求分十步走,能力强的学生,读两三遍课文便基本把十字用上了。重点内容 也能掌握了。若花的时间太多,课文理解得很清楚,不用听课了,这就会以“预”代“讲”,失去了“预”意 义。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 于运用预习(自读)方法,养成预习(自读)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 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