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充分挖掘农村资源优势 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作者:朱建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6-12 字体:

当前,我们国家极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各学科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全面发展新一代学生。这种教育形态是现阶段教育需要的必然趋势,谁能用它武装自己,谁就能在教育战线上取得更大的胜利。尽管我们农村学校在教学硬件上与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差距。然而,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农村小学教育应抓紧机遇,乘之转变教育思想,把各学科联系在一起,提高教育素质。

一、 欣赏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流淌的小河、随着四季而变化的各种树木、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和自然纯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彩。

但是,由于农村的孩子常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对身边的景观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从未去留心观察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给他们提供的各种自然景观,因此也就忽略了自己身边的美。然而,城市里的艺术家却经常去农村写生,去体验感受农村。我们不能浪费这种天然的资源,可以就近组织学生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形象、从色彩方面去观察发现美,寄托情感于自然中,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来描绘自然景观。

美感形象是照亮学生心灵的光芒,能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提高审美意识。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二、立足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

农村孩子的生活过程比城市孩子丰富而更有童趣。农村孩子可以上山打柴,下河摸鱼捉虾,成群结队地去割猪草,把几根棍子架起来用刀打靶,偷米到坡上找柴做竹筒饭,在崖上风口放纸糊的王字风筝,和爹妈一起去挖红苕、背苞谷,去采映山红,吃黑胖的桑甚,扯野猫皮来抽打螺陀,跳稻草搓成的绳子……虽然不比城市孩子上少年宫,进实习班那样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动人和美好的时候,要搞创作就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比如,有一个美术作业叫《放学后》,城市孩子绞尽脑汁,思前想后,(他们善于思考,总愿想)可能会画出一些打电子游戏、玩电脑、做作业或者帮父母做家务等场景,他们总能画出嘴角上翘的人物,或者会夸张地画上几大滴汗水;而农村孩子肯定提笔就画,一挥而就。可能会是捉蟹图,弯弯的小溪潺潺地流,几个小伙伴斜吊着书包,喊着号子搬石头,看见一只螃蟹就直扑上去,当然还会有一个孩子手指上钳着一只大螃蟹,痛得呲牙裂嘴;也可能是打架图,可能是两个人,互架着对方的双臂,像斗牛一样顶着头,使疯了劲,旁边一些人口沫横飞地在喊叫加油;当然也可能是一群人,分成了两伙,有的张牙舞爪地作势,有的很有味地立掌挥拳,很像电视里面的大侠一样,而有的又会卑下了去抱人的腿,书包甚至是衣服丢了满地……你看,其情其景,何等的动人,那感染力不是城市孩子们那些作品可以比拟的。

三、加强教研教改,探索美术教学新途径

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掘优势资源,惟有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之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美术统编教材偏向适合于城市学校适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教师仅凭寸教材,一张嘴,几支粉笔,是很难达到《美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因此,惟有组织学校的师资力量来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新途径。但现阶段只有中心校配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要把目前分散的资源力量形成合力,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把任务分散到各个学校,让其实验研究,给他们分任务作指导,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一定会得到提升

四、挖掘自然资源,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树叶贴画、彩纸造型、麦秆造型、布贴、年画、挂历时装设计。此外,黄豆、蔬果、粮食、石子、玉米秸、树皮、树根、吹塑纸、瓷砖、易拉罐等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漂亮的画或者是另一个有用的东西。“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真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

艺术是灵气的化身,艺术是教育的点缀,艺术教育必将为教育追随者赋予诗的韵味、美的享受。作为艺术教育的核细胞——美术教育,也必将能使农村小学这个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让农村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快乐与浪漫,让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农村美术教学的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兢兢业业地打拼,让美术教学的累累硕果挂满每条山梁,每个旮旯。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