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自习音乐
【摘 要】:这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学生投身到课堂、学校以外的学习环境中,借助各种媒体进行自习音乐是一条不错的途径。通过学生的自习音乐不但能够带来不可预料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增长学生的各项技能。
【关键词】:自习音乐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总目标中谈到“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其中谈到的“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笔者认为,仅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举办的音乐活动,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的,毕竟它的时间及空间范围都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学生投身到课堂、学校以外的学习环境中,借助各种媒体进行自习音乐是一条不错的途径。通过学生的自习音乐不但能够带来不可预料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增长学生的各项技能。下面就简单的谈谈学生自习音乐的一些作用。
一、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
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就是空散的,比如,上一课学的是节奏类型,下一堂课学的是力度,有可能等到下一册才学到速度及曲式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很难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把握,在脑海里的记忆也是如此零散的,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外的自习把学过的这些知识整理好。具体的做法也就是让他自己去找一些乐曲进行分析判断,或者听某首乐曲进行分析判断乐曲的表现要素。也许在课堂中教师也会找一些曲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学习,但多数情况老师无法很全面地展开这项工作,一是受时间的限制,二是老师的出发点毕竟是老师的意愿,不能代表学生的看法。虽然教材中有这样的内容,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而已,一带而过。所以说,教师有指导性的引导学生去自习音乐,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因为这是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而得出,使学生的记忆更加紧固,而且长期如此的自学,学生脑子里就形成对乐曲分析的一条完整路线,比如从节奏开始到结构,或者有旋律开始到体裁的一条分析路线。当这样的路线形成时,那么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形成了一个系统,既便于学生记忆,也给学生的思维走向带来了方便。可谓一举两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
其他的各项功课基本上都留有让学生自修的余地,但音乐课程就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也许是大家觉得,音乐较其它功课要难些,不易于学生自学,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越是这样的情况,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错了没关系,教师可以跟踪及时得到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并进行纠正或引导。近当代就有许多自学成材的音乐大师或音乐工作者,所以说音乐也是可以进行自学的,而且现代化的科技高速发达,学生就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进行自学,让学生自习音乐的条件达到可行性,在工具的运用上,如流行的计算机、影碟机及录音设备的普及化,让学生熟练的操纵起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外的音乐自习中,会慢慢养成对音乐知识获取的习惯,而且在平时的积累中,也会较容易的找到获取音乐知识的渠道。如哪个网站有什么样的音乐知识,哪里有音乐的专门书店等等。这些都是自学能力提高的表现,还有学生可以知道怎样运用音乐工具书,来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借鉴别的功课的自学方法,采取变通运用到音乐自习上面,提高学生自习音乐的手段。
三、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开始多元情感。
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习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人的思想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大人,都是“围城”的情结,也就是城中的想出来,城外的想入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也有一种想要离开书本的欲望,并不是说书吸引不了学生,而是一个人性的共识在作怪,人有了这种心理,那么对城外或城里世界的观察就会分外的仔细入微,仔细入微的观察就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也会反过来刺激观察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使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不断的提高,所以开展学生的自习音乐,让学生涉及课堂以外的音乐世界,就会带动学生对音乐的发现能力,和耳朵对音乐的观察能力。
课本中的音乐素材基本都是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积极向上,宏伟博大的感情色彩,很少有忧伤或者说灰暗苦闷的感情色彩之作。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只能体验到单一的情感。人的情感世界像一个色环,各种颜色都有,我们只让学生体验到单一的情感的做法就会带来学生情感因素的缺陷,所以主张让学生自习音乐,多涉及带有各种感情色彩的作品能起到开拓学生多元的情感世界的作用,孤独、徘徊、惆怅、伤感、忧郁、寂静、凄凉、深邃、恐惧、怨恨这些情感因素,都能够达到抑制人性的作用。所以多让学生接触带有这一类感情色彩的作品,能够起到完善学生人格,体验各种情感的作用。课本中的宏伟、博大、欢庆、喜悦、沉稳、激昂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在课外自习音乐的多方位接触各种不同作品的对比下,才更加明显现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习中,应该注重学生多范围的涉及各种风格体裁不同的作品。
四、丰富学生的音乐素材。
无论做什么学问,素材的积累相当的重要。基本上,许多的知识积累都是靠自己的平时自学而得到,所以自学是做学问相当关键的环节,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也一样,能够进行正确的自学,就标志着一个人对这门功课的掌握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平。学生对学过的课外的知识,基本上都会做一个简单的储存,比如收集到的图书资料、音像碟片等。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音乐素材的积存量,就会大大的提高,也就会为方便自己继续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当自己需要查阅时,也会在时间上赢得更多的机会。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音乐材料时,也要告诉学生,怎么分门别类的,让学生整理自己的积蓄,形成统一的思路,方便日后的取用。有了丰富的积累,肯定能使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化,音乐材料多样化。
五、创造性表现音乐的能力。
人的脑虽然博大的如一个宇宙,但大部分的空间都是一片空白的,因此没有外界的刺激,脑中自然形成的创造因素,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创造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才打开创想之门,创造出各类物质的或精神的成品,学生在仔细的过程中积累到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材,也就有了出课本以外更强大的创造基础。这个强大的创作基础,也就会支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创造的灵感,从而达到创造性表现音乐的能力。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厚发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通过课外自习,尽多的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才有可能达到创造性地表现。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我想学生是不可能有非常好的创造表现,因此我想,学生课外自习音乐也是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途径。
自学是人类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的功课都可以用自学来完成,我想音乐学习,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进行,在历史上也不乏有通过自习成才的音乐家:现代作曲家武满彻,爵士音乐家格拉佩里,国际乐坛青年歌唱家罗贝托•阿蓝尼亚等等。当然我们的音乐教育并不以将学生培养成音乐家为目标,但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足以看到在课堂教学之余,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自习活动,发挥自学音乐的各种作用,是个不错的设想。借此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对音乐自习方面深入研究,为我们的学生赢得更多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