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引导自我评价 促进数学学习

作者:鲁育娥 文章来源:云峰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5-22 字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评价观。在这种评价观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纳入开放的评价体系中。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对数学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他人(包括教师)更深刻。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为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教师本人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的影响。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态度等以学习者内部因素为主的考察,很难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相反,学生个体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正好是在这些方面显现出优势。例如,在评价自己对某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时,每一个学生绝对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对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成功、思考模式的优劣,以及情绪上的变化,都比教师的评价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客观性。一旦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将会促进学生能更进一步地学好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一、以教师评价为指导,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有路可循
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看,首先小学生会评价别人总是先于评价自己,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说别人的是是非非,但往往不注重自我评价。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给他们评价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老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直接决定学生自我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和学习的结果。众所熟悉的“皮马利翁效应”充分说明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所以说小学生更需要有客观、公正、准确的教师评价为他们的自我评价作指导,教师要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作出准确、公正、肯定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可靠的参照。这是小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老师评价学生:“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做题的速度真快”、“你真了不起,不仅会做,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做”、“你真有数学的眼光,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提问”、“你的想法真有道理”、“你的头脑真灵活,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等……学生在许多次的类似于这样“教师评价”过程中,会了解到应该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反馈和评价自己的学习,通过自我评价肯定自己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学数学的情感。
二、课始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据可依
小学生学习数学自我评价的依据应该是学习的目标。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自我评价无异于空中楼阁,就会流于形式,对其自身的数学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每一节开始时,应该首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其中除了知识性目标外,还应该有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进程中才能经常性地对照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明确以下学目标:
1.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究知识。
4.有学习中培养自已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明确后,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就能对照目标来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使数学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课中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机可行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多一些的自我评价机会。尤其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结论处,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几次自我评价的机会。在练习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及练习。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4.5÷0.9×4.5÷0.9”这一题时,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结果“1”,教师不妨让计算错误的学生先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顺序,再说说这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对照正确的做法,学生不但可以评价出自己做得对不对,还能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减少粗心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的影响,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经常性地组织小组讨论。小学生有好胜心强的特点,有同伴面前总是会有很强的求胜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问题的关键处、思维的疑惑处、结论的归纳等等给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已的意见,并为自己的看法据理力争,使学生自我评价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教师安排这样一道题:
三年级三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三(1)班42人,每人植树5棵;三(2)班41人,共植树117棵;三(3)班43人,共植树140棵。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练习中,学生的解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
方法一:(5+117+140)÷3
方法二:(42×5+117+140)÷3
方法三:……
学生的解答有对有错,这时老师不应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应先组织学生讨论,让每种做法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出什么。这样各抒己见,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评价机会。不仅能使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得以纠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四、课末组织反思,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得以促进
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生 数学。反之,经常性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也同样促进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所以在每节课临结束之前,老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如果课堂上自己通过哪些活动对新知有所领悟,自己是如何去发现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课堂上自己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自己是否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还有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知识自己还觉得模糊不清,等等。经过对这些方面的反思后,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一个恰当的评价,促进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不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更为数学学习提供比较准确而且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老师及时地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使老师能够及时采取补措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五、课后自查作业,培养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自我评价的空间不应只局限于课外,数学老师应有意识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自我评价的渠道。我们可以利用课外作业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现在有不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都是由家长代替检查的,甚至有些学生作业一旦有错,不能拿高分的时候,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责怪家长帮自已检查作业不够认真,没能指出自己错误的题目然后教自己更正。这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是比较差的。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要仔细、认真去完成外,还应提出一定的自查要求。比如让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认真地自查一遍,并作出从书写到作业质量作出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评价。一般分可以两部分来评价,一是作业态度(如书写是否整洁)、另一方面是作业的质量(如做得正确与否),书面整洁的可以在自己的作业后面画一个太阳,书写一般的画在后画一朵云,书面又脏又乱的话就画一片雨点;还可以采用五角星来评价,作业做得又对又好的就自己画上五颗星,然后依次是四颗星,三颗星等等类推下去。也就是说老师要把自我评价纳入学课外作业的内容体系中,给出一定的自我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作业中进行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及时加以指导。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使学生用认真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去学好数学。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