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者:叶冬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5-21 字体: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教书”才是教育的根本,“育人”是教书的副产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行,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确立人文精神目标,充分激发人文情感,勇于挖掘人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其成为既有人性又有灵性的人。

【关键词】:人文精神 确立 激发 揭示 挖掘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对人的爱”。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教书”才是教育的根本,“育人”是教书的副产品。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课堂上如下现象屡屡可见:

片断一:五年级“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书的练习。教师巡视,有意拿几位学生的作业,准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其中一位被拿走作业本的女孩向老师表示自己还没有完成,教师点头示意知道了,硬是拿去作业本。教师一一展示学生的作业,最后把这位女孩的作业也展示了。

师问:“这样分解质因数对吗?”

学生评价:“错!最后的商91还是个合数,还需继续分解”

师:“是呀,你们可不能犯××同学的错误!”

思考:显然,在这位教师心中关注知识比关注孩子的自尊重要的多。不然的话,她不会在明明听到女孩说自己没有完成后,还这样在全班学生面前来展示她的作业,甚至提出“这样分解质因数对吗?”的问题,教师本意上是好心提醒全班学生,但是否意味着就应该以牺牲这位小女孩的自尊心为代价呢?对于教师的这种行为,学生又会何看待?

片断二:二年级“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课始教师出示条件“妈妈买了10千克苹果,5千克梨”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学生一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烈“一共买了多少千克水果?”“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梨比苹果少多少千克”“梨和苹果相差多少千克?”“谁还能提不同的问题?”冷场,无人举手回答,学过的问题都已经讲过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教师请他发言。

生:“一共用了多少钱?”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跟着乐了:“牛头不对马嘴,怎么能提出这个问题呢?”这位学生被笑得满脸通红。师:“再想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更加的寂静。无奈之下,教师只能自己公布答案。“苹果的千克数是梨的多少倍?”

思考:为了引出这么一个问题,竟花了5、6分钟的时间,是不是值得?如果只想引出倍数关系的问题,那么不如不问,由教师自己提出就可以了,这样效果会不错。而对于那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的态度会对其造成什么样的心理伤害?这些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这个女孩的头脑中,哄笑冲走了思考的兴趣,哄笑也冲淡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分析:为何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素质差,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对人类对自然缺乏爱心,伤害动物,甚至伤害朋友亲人;对生命包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这都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心理失调所致。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行,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更新,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当作一种形式,不从心底里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的话,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圣殿。如何造就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其成为既有人性又有灵性的人。

一、确立人文精神目标

1、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以及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情感。

2、树立热爱学习、尊重科学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善于灵活运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3、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相信自己,只要通过学习和努力,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二、激发人文情感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世界上的一切之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类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关注自我生存,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教师让学生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受伤、丧生的人数制成统计图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挖掘人文素材

数学教学的人文性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支撑。儿童是最富于想像和幻想的,他们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态,色彩斑斓的。我们应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美”。

1、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如:一年级“动手做”一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小朋友,请开动你聪明的小脑袋,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围出你最喜欢的图案,送给你最喜爱的人”。这一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创造出的“作品”图案优美,形态各异:有展翅高飞的小鸟;有含苞欲放的鲜花;有亭亭玉立的少女;有充满童话色彩的圣诞树……这简直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最后,让学生勇敢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老师看,不但体现学生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2、揭示数学中的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以期不断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数学美的价值判断能力,小学生的数学美感就会逐步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且培养途径是多元的。让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乳汁”来哺育我们的下一代,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

a3、《小学教学教育》 2004.12

a4、《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