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三步曲

作者:刘建强 文章来源:王村口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5-14 字体:

[摘 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关心课堂“开放的如何”与“生成的如何”、学生“自主的如何”,还要计较课堂是“如何开放”与“如何生成”的,学生又是“如何自主”的,更不能不管课堂“开放了什么”与“生成了什么”、“学生自主学习了什么”。因此,探究活动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作了仔细研究,认为探究活动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导探究——生成探究——延伸探究。

[关键词] 探究 引导 生成 延伸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它需要保证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心课堂“开放的如何”与“生成的如何”、学生“自主的如何”,还要计较课堂是“如何开放”与“如何生成”的,学生又是“如何自主”的,更不能不管课堂“开放了什么”与“生成了什么”、“学生自主学习了什么”。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所以决不是高形式下的一切,只能脚踏实地螺旋式、分阶段的开展。探究过程也应是分步扎实推进的,主要可分为三的阶段:引导探究——生成探究——延伸探究。

一、引导探究

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千方百计地引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体验科学,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保持和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精心创设情景,引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个“引爆”的动作,便是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精心创设一种情景,如《磁铁》中“铁人国和纸人国大战”;可以是语言描述,可以是实物演示,可用图画、艺术表演等来表现,也可以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模拟。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景,都应使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其自主探究。

2、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在《科学》课中,偏偏就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看见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再觉得新鲜,不再有创造的欲望,甚至有的连学习的欲望也变的很小。可是,这部分内容却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十分重要,开展探究性学习绝不能脱离这些,不能只围绕那些让学生一下子就能产生好奇的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的改变,引导学生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产生浓厚的好奇,因此用外在的情境去不断的刺激学生。如设计一个实验:一只装满水的烧杯,请学生猜测在这只装满水的烧杯了可以放多少枚大头针,水才会溢出来?学生有说1枚,2枚,有说5枚,10枚,20枚,但实验后却放了130多枚。学生觉得老师好像在变魔术,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二、生成探究

引导的过程只能激起学生的短暂好奇心,如果不继续引导他们进行质疑,那这点好奇只能昙花一现,学生很容易回复到原来的思维状态中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旦培养起来,那就像打开闸的水,一个接一个,数量不少,质量一般的也不少。但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却非常重要。因为质疑来了,开展探究性学习还会远吗?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推动探究活动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教学材料,包含有科学概念的材料组合,便称为“有机构的材料”。如学习《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铁钉、牙签、塑料棒、铅笔芯、铝片、瓷勺、香烟铝箔、碳棒、硬纸片、硬币、钥匙、毛线、别针、橡胶皮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研究时,有的学生猜测铝片、铁钉、钥匙、别针一定会导电,而剩下的一些材料都不导电。但在动手实验中,同学们都看到了香烟铝箔、碳棒、铅笔芯导电的现象,这就形成了认知上的矛盾。迫使学生形成解决冲突的需要,正因为有了对结构材料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想法设法寻找问题答案。

2、提供充足的空间,保证探究活动

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为演示,还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有趣的磁铁》一课,对于本课的重点“磁铁的性质”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进而解决问题。同学们有的把凳子拿到桌子上,上面放铁钉、铁环,把磁铁放凳子的底部,进行“铁钉自己会动”的游戏……我索性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之后惊讶于他们的慧眼,他们所发现是不正是科学家经历的过程吗?他们发现的不正是这节课的重点问题吗?

3、给予赏识的评价,保护探究的热情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有时会不了了之,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着个过程中得到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欲、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伟大的收益。我们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把失败转化为动力。

三、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就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学习的渠道,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中拓展知识,形成突破也是科学老师的一大任务。

1、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学科学用科学,让他们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玩注射器》一课,就是把孩子们喜欢的小玩具作为认识材料,从“玩”开始,到建议回家做液压传动玩具结束,在让学生“玩”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知识受到启发,触发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2、让每个学生根据个性、特长的不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呈现探究的结果。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要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说明、记录,要对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采取各种方式,或语言,或文字,或图画,或模型,或表演,对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表达与交流,其间,谁能把科学和语文、数学、美术等其他各科的学习割裂开来?于是,各科学习得以有机整合,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比如有的老师在教《种子》时统计四季豆的种子数,渗透运用了概率统计与常态分布的数学概念;有的老师在带学生感受了“风”后,让学生续写了一首小诗,展示了学生的语言艺术;学完《土壤与生命》一单元,学生编写出一份份小报,既综合运用了多种知识能力,又抒发了对土壤的感激;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在学科联系中获得了发展。

总的来说,在探究性学习中,作为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引导者,甚至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还是应更多得带着学生走,以上的三步曲是在《科学课》中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在实施时,有时则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步骤,着重于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这种种的设计安排,只要合理,都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