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我,温暖你
回想两年前,初为人师,带着紧张与满心憧憬的我总是不断问自已:“怎样才能当好一名老师?”两年后的现在我已找到答案——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说,教育是一座辉煌的建筑物,那么爱就是连接其间的桥梁。
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的形成期,这犹如荷叶上脆弱的露珠,不是更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和爱吗?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是微笑着鼓励还是狠狠地批评?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是心平气和的交流还是劈头盖脸的打骂,抑或是请来家长一起“教训”?当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的时候,是用爱心抚慰他脆弱的心灵还是高谈阔论讲一番大道理?面对这些问题,不禁让我想起一句广告词:“曾经沧海桑田,只有爱是唯一。”的确,只有“爱”是唯一!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例: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结果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是不是不知道今天有语文课?男生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忘带了。她笑笑,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来上课。扫了一眼课堂,发现那个男生的课桌上依然空空如也。她没有发作,平静地宣布“上课”。要讲课了,她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眼镜没有带。衣兜里没有,教案夹里没有,到处都翻遍了,还是没有。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同学们,真抱歉呀,我忘了拿眼镜了。我眼花,离了眼镜什么也看不清。”她很自责,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甚至有点不知所措。这时候,她走到那个没有带书的男生面前,说:“请你帮我去办公室取一下眼镜好吗?”那个男生受宠若惊,很快就完成了老师交给他的光荣任务。老师接过眼镜,真诚地向男生致谢,然后说道:“一个人如果经常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是多么耽误事啊。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相约,我们一起来消灭马虎,你们说好不好?”这位男生地羞愧地低下了头。
当年那个健忘的男生,如今已成为一名出色的金领人士。在老师80岁的寿诞上,男生说,那时候,他不知道老师是在用请求自己帮助老师的方式来巧妙地帮助自己。但是,自从那次给老师拿了眼镜之后,他就彻底告别了丢三落四的毛病。
看了这个故事,我从内心对这位同行、老前辈,充满了敬佩之情,这敬佩之情不仅在于她对于学生的拳拳爱心,更在于她那高超的施爱技巧。这种追求不露痕迹的爱,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施爱者改变了施爱的严肃面孔,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姿态、转变了施恩者的角色意识,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引路人,就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呵护了学生的心灵。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不可否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孩子都是真诚的,但面对工作的繁琐、忙碌,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有时也会说出过于犀利的言词“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为什么总是犯着这么低级的错误!” 上帝都允许孩子犯错误,小孩子正是在犯错误中明白道理体验生活,并由此走向成熟的。老师的严格不是一种苛求,一种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误的苛求。一个孩子,在充满斥责和挑剔的环境里生活,他只会学会粗野;相反,在一个充满宽容的环境里成长,他却会学会关爱!所以,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都应该用爱来包容。循循善诱,尊尊教导。
在平时,不仅差生需要爱,优秀生更需要老师的爱。成绩优异,品德端正的学生常常集荣誉于一身,一般的表扬已引不走他们的重视,“骄”、“娇”二字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们的身上,同时,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极强,当众批评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我班学生周某,品学兼优,生性喜静,不太喜欢集体活动,我就用悄悄传递纸条的方法,指出他的不足,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又能激发他上进。
在我悄悄递给她的纸条上这样写道:“悄悄的学习,默默地思考,轻轻地回答,优异的成绩,在你看来是那么的平常,哪一天,能听到你激昂的演讲,看到你优美的舞姿,老师更会为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赞扬中包含着委婉的批评,周某后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成了班里的小小主持人。
“响鼓不用重槌敲”,稍作提醒就能使优秀生注意到我们对他们喜爱中流露出的严格要求,一张小纸条宛如在提醒他们“无须扬鞭自奋嘀蹄”。
老师心中应有爱,因为爱可以赢得爱,我们的爱应该像阳光,阳光普照世间万物时,它并不会在意每朵花是否都会散发出幽香和芳香;它所在意的是,光线的每一个细微的部分,是不是都给了花瓣最温暖的触摸,我们应该把愤怒的姿势换成握手,让一句厉声的呵斥变成温和的凝视,轻拍对方的肩膀,给仇怨一个宽容的眼神,用心倾听卑微的人的话语……,那么在座的你和我,身为人师的你和我,就让我们用爱来铸造心灵之桥,让师生的心灵更贴近,让师爱在无声中流淌,让教育的道路更宽广!
教育,不必装饰成豪情万丈的伟岸,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