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中学会探究

作者:艾噜 文章来源:马头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5-10 字体: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一门学科。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意精神强,天资虽差一点的学生,要比天资好而创意精神不足的学生更有成就。要想让学生的创意精神得到充足的发展,必须让他们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因而我们在科学课中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组织探究活动呢?
一、勇于探究
自古以来,我们在教育体系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结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能顺从、听话,修改思想受到了压抑,因而许多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而不愿、不敢自己去发现。我们的科学课就要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的教学中应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同样能发现很多的科学现象,解决很多的科学问题,当他们自己发现了一个问题,而后又亲自动手解决了这个问题时是多么高兴啊!
二、如何探究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因此我们的科学课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得知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自探究。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呢?
1.提出问题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干什么,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例如:我在教学《食盐哪里去了》一课,在课前作了充分准备后,举起一杯水问:(1)杯里装的是什么?(学生:水)。(2)把食盐放在水中并轻轻摇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会沉到杯底、会化了的、会不见了的……)。(3)让学生分级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4)学生汇报:(食盐不见了)。(5)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哪里去了)。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大胆猜想
猜想就是大胆的判断。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想。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猜想的过程,主要是主学生调动已忣的经验,在观测前对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寻求答案。
例如,在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时,我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我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诸如:“纽扣是绝缘体”“玻璃是导体”“水是导体”等等猜想,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又如,我在教学《溶解》时,我提出问题:“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估计,大胆推想,诸如:“在热水中比在冷水是溶解得快。”“搅拌能加快溶解”等答案,不一而足,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极浓。
3.实验验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波得亚)因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验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比较能力。
(1)仔细观察,发现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比较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的每一次变化现象等。例如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开关》,我是按如下步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①提出问题:手电筒的开头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断的?②学生猜测:让学生猜测电流是如何断,如何通的,并画出电路图。③观察验证:学生拿出手电筒仔细观察内部结构,发现了开头的铜丝能在压下时通,松开时断。这样就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好的锻炼。
(2)动手操作,探究真知
“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说明了亲自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
例如在进行《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是地,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①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②大胆猜想:让学生猜测准备检测的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③动手操作:首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实验?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合作?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其实,小组在实验后记录好实验情况;然后,将实验结果填在图表上。像这样的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3)学会比较,寻求异同
比较能力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探究科学起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进行比较,归纳出油菜与豌豆无论是花、果实、种子都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它们又有许多不同点。这样经过观察比较,学生的比较能力增强了,归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得出结论
上好科学课,必须教会学生重视数据的搜集和积累,学会写好实验结论。因为结论是通过实验验证后,得到的最终结果,它是印证学生猜想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实验结果写在记录本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写结论的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积极倡导他们亲自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才是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