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的定位

作者:艾噜 文章来源:马头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25 字体:

【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在课改过程中,我们老师听了无数次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报告,也观摩了无数堂新理念下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一律可以用“完满”二字来形容。激动之余,再走进我们平时的音乐课堂,想到一个问题:每位音乐教师每周都有十二知至二十节不等的音乐课,每堂课里都也不同的学生,还能做得堂堂课都这么“完满”吗?如果这“完满”仅仅体现在“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上,那么课改后的音乐课究竟该如何去上?本文意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 音乐性 人文性 情感体验 个人才能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余年了。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音乐教师们也正积极地探索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课型,比如:忽略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过于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音乐课堂缺乏人文色彩等等。透过这些现象,笔者就如何定位音乐课堂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音乐课堂应首先体现音乐性
勿须多言,音乐性是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撇开音乐元素来上音乐课。
从内容上来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科间的综合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其他课”或“综合课”。这些音乐课或过于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而忽略音乐的主体地位;或在音乐课堂中缩短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而强调其它活动的实施。的确,学科间的综合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一些无谓的综合,也不想看到为了综合而综合的举动。那么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什么关系?该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体现音乐性呢?笔者认为:首先在理念上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正确的指导实践。要知道,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是多方面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首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其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相关文化的知识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了。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渗透”,是突出音乐性的重要途径。才能不忽略音乐的主体地位。
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性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音乐课堂中的师生问好,已用歌唱问好代替了传统的口头问好,甚至有些还加入了律动;再如:同学们击掌相互表扬的形式是通过变换不同节奏来实现的,有: × × ×× × 、 0× 0× 0×× × 等形式; 还有:用五线谱符号来设计板书等等。这些形式都很好地体现了音乐课堂的特点。
总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音乐课堂都能也都应体现音乐性,表现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把握住以音乐为核心,就能很好的体现音乐性。
二、音乐课堂应始终闪烁人文光彩
在小学音乐新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我们在进行音乐的知识技能教学时,决不能象工具一样“灌输”与“训练”,决不能忽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的表达。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彩呢?
首先,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教师的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学生上。科学正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树立他们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教师敬业、奉献、无私、善良、坦诚、友善、进取、豁达、开朗、向上、积极……老师这一切无声的品质会像和风的细雨感染甚至感动着学生。试想:每一个教师都具备众多的优秀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带入我们的音乐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又岂止是闪耀着人文的关怀,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灵魂的洗礼!
其次,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它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音乐新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安排的,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就能围绕这个主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有《理想》、《童年的回忆》、《家乡美》、《校园里》等等的主题,我们只需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或设身处地与音乐中的角色同悲共喜,或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中,相信学生们能快乐地学习。
最后,实现将知识技能人文化。将生硬、枯燥的理论技能的学习寓于快乐的游戏中或寓于各种形象的事物中,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这不正符合我们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吗?这样的教育不更凸显人性化、人文化吗?当然,这就需要教师一定的教学功底了。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用心去“渲染” ,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定会成为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美丽画卷。
三、音乐课堂应始终贯穿情感体验
记得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管是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的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音乐体验则是指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觉,这种感觉能拨动人们美的心弦,激发出精神的火花。体验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教师又如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经就是——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最富感染力,伤心的事、开心的事、愤怒的事、悲伤的事,都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变化。要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情感的体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使学生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流露。创设一种符合课题的情境是比较容易的,比如:《童年的回忆》的主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回忆、感受欢乐中动情起来,体验儿时的童趣。但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更羞于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了,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情感宣泄点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流露情感。难怪新课标解读中这样写道:“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因此,音乐教学中切记不要遗忘“情感”这一要素。
四、音乐课堂应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平台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文化为主线……”这就说明使学生学习到艺术知识与技能,培养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我们音乐课堂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当然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日益完善,我们渐渐地发现,老师们似乎轻松了许多:不用范唱了,只需点一点多媒体歌声就出来了;也不用钢琴伴奏了,再点一点多媒体伴奏也有了……常此以往,老师们的基本功渐渐地就退化了,学生们也感受不到音乐老师与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同了,试想:如果有一天停电,我们该怎样上音乐课?老师还能以优美的琴声打动人吗?如果连音乐教师都不能用我们的技艺去感染、打动学生,那学生还会喜欢音乐老师,还会喜欢上音乐课吗?如果音乐老师都不发挥本质作用,那课堂还叫音乐课堂吗?我们不要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最后的阵地,要把这种表现当作一种激励,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不会范唱可以学着范唱,不会伴奏可以学会伴奏。只有不断的充电,才有不断的进步。
诚然,每个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见解都不尽相同,以上也只是笔者在学习新课标后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只作抛砖引玉之用,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
《音乐课程标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