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次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新课改后,科学课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呈现给孩子什么?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思考的问题。科学课,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有做个会问为什么的孩子、喜欢探究的孩子,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再次探究科学教学在整个科学教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笔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后,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关于再次探究教学的概述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仅仅是学习的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步步引导,逐渐发现,引发出“深入提问,再次探究”。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不可预知性。我们不知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和发现。“记录下,你的每一点发现!”这是课上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有更多的发现。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问题火花,新的矛盾。自然的提出在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然后再针对新问题进行探究,这就是“再次探究”。
二、再次探究教学的形成
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这些经验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特色。
向书本学习,就是多读书,读百科书。从中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取先进的科学知识,时尚的教学方法,把这些融会贯通,将教材知识点处理的井井有条,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向其他科老师学习,所谓学科无界限,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
三、再次探究教学的实践
“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如:教学《声音的秘密》一课。一上课,教师就拿出一堆打击乐器。“想玩吗?会玩吗? “一边玩一边想,在玩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产生?”于是,学生会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自然产生了“怎么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这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能做出这种声音,你可以吗?”……
(2)猜想结果
“猜想结果”这是科学课中强调展开进行的环节,因为孩子对问题不仅是提出来,还期望得到结果,在等待中,他们自己就急不可待地猜想结果,他们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就是这样得到发展的。
对学生们的猜想,不论合理与否,教师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学生尽情表述,尽情争论,这是一个各显神通的过程,又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是裁判,不去肯定或否定学生的预测,但也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发散思维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我们要孩子凌乱的思维整理出来,从而筛选出那些条件允许,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步探究内容。
(3)制定计划
学生为了说明自己感觉主张观点,即猜想的正确性、就要设计相应的探究方案,以事实说服人,这个方案不是说说就完事,而是要把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需要哪些材料、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等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画出来。要把自己的计划作为思考和活动的指向。
(4)搜集证据(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容易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科学课中特别强调探究活动不仅是动手的过程,更是一个动脑的过程,学生不仅用身体去经历,还要用心灵去感悟,从而由多个层面获得丰富的体验。另外科学课中强调将实验现象记下来、画下来,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并与猜想的结果相比较,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学生需要的材料,为学生遇到的新问题提供支持与帮助。
(5)再次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者试验中的现象,学生会遇到新的问题,对于新问题的探究欲望可能比上一个问题更加强烈,对于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做的就是顺水推舟,把研究继续下去。
如:教学《太阳与植物》一课。学生带着“植物有哪些不同?”这样的问题去探究,观察不同的植物有哪些不同之,观察同一颗植物有哪些不同,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植物有哪些不同。结果在观察的过程学生不仅解决了“植物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并且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是绿色的,而有的不是?(韭菜,韭黄)”“为什么,同一颗树上的叶子,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为什么,大葱上边是绿色的,而下边不是?”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发现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在上次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再次探究”用实践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深入的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掌握事物的本质。
(6)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多次探究
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机会,让其他同学也充分体会到“科学想法”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肯定,给予回应,让没有提问的同学都会想:“这样的问题我也能提呀!”“这问题要是我来提该多好呀!”逐渐的,课上越来越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逐渐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从“爱提问”逐步变得“会提问”了。
长此以往,科学的学习方法“问中学”被学生逐渐掌握,自学能力也不断提高,给学生科学学习的科学引导。
(7)思考与讨论
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还要弄清实验结果和意义。要将研究的结果与起初的猜想现象联系起来考虑,科学课中过程与结论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力与知识是科学课相得益彰的两种学习结果。
(8)表达与交流
将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果展示出来。轮流汇报时,学生的描述能力,准确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关得到培养。
交流的结果,正确的推论,被享受、被尊重,错误的结论被评论、被争论,从而引起下一次的探究活动。
2.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给予太大的探究压力,让学生自由的学习,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
并不是每堂课都得定下多次探究的目标,这样老师累学生更累!学生找不到新问题就强加给学生。一堂课中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好一次探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足够了。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在科学课中收获一份轻松,一份快乐,一份科学的体验。
“因材施教”依教材而定,针对教材内容,看是否需要多次探究。依学生而定,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决定是否进行多次探究,进行什么标准的多次探究。依环境而定,有条件进行的,条件成熟可以进行,没有条件进行的灵活的选择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教学体会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研究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把40分钟还给孩子。 “给学生一批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多次探究教学,我体会到:这种教学法改变了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因为“填鸭式”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智力发展受到限制。而多次探究式教学一环扣一环,探究一波接一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体会到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乐趣。
但是,多次探究教学,课堂教学气氛热烈,较难控制;课堂教学目标灵活不确定,较难把握。总之,多次探究教学,在进一步完善之后,争取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快乐、主动、积极的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