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的几点认识课

作者:戴建华 文章来源:马头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19 字体:

2004年秋,我县课程改革序幕拉开,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广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摒弃旧传统,汲取新理念,并在实践中生成新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打破了沉寂,迎来了阵阵欢笑声。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在反思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的利弊得失。“什么样的课是新课程下背景的好课”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与广泛讨论。作为一名工作了九年、经历了由传统教学到改革大潮的教师,笔者对好课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教学理念的改变。
一、一节好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效益观下,教师关注的更多是教材上印刷的文本,关注的是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关注的是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的速度、推理的严谨等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就是教师把书本上的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装进口袋,装进脑袋。在这种观念下,人们评价一节课,其关注点主要看:例题讲得透不透,练习练得够不够,知识学得实不实。显然,这样的教学追求的是精讲多练的模式,这不应该成为新课程下好课的标准。
二、一节好课,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要学得主动
在一次新课程的调研活动中,一位省教研室的专家在听了一节数学课后。用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关注的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关注点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状态。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设计教学时,主要关注的是教学流程。有的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教案都写成课堂教学实录的形式,教学就是按照事先写好的脚本来进行。笔者也曾把这样的备课套路当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一节课四十分钟,在设计教学时,都要精打细算,要把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环节,并硬性规定好每个环节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引入新课不超三分钟,新课教学在十五至二十分钟,练习在十五分钟左右,三分钟左右的总结……备课时细致到:说哪句话时,要做什么动作,要站在什么地方,要在什么位置板书,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回答时,应该如何应对等等。教学中所看到的教师教得轻松,其实,背后的付出是苦不堪言;教学中看到的师生的互动,其实,完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是一场数学表演剧罢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置问题陷阱、问题链;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提问、布置任务、演示实验、提出要求等等,学生则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观察、按要求进行操作、写课堂作业等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其实,是教师主宰下的主动,学生只不过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个配角罢了。在公开教学中,课前偶尔可以听到:希望同学们能够跟老师配合好。当老师精彩的表演结束后,要向学生说一声:谢谢同学们的配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为教师服务,学为了教服务。从评价的关注点上看,似乎看到了学生,但实质上,教师的角色没有转变,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得到了关注。 尽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学缺少生成与真实,但一节好课,应该具备轻松与主动这样的两个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其积极的一面。
三、 一节好课,要让学生乐于参与,静心思考
很明显,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关注的依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有外显的行为,也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其中包括学生的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关注点由教学流程、教师言行转移到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体验。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将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学”的原则,从而有目的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学习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同时,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获得数学活动的事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等等,显然,这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也是符合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当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是为教师的精彩表现,而是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所吸引时,我们说,这节课,教师真正是教为学服务。
四、一节好课,要让学生身处现实的问题情境,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数学课程改革中比较常见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是指由现实生活情境中抽取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等方面的要素,形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探究与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此,我们看到的新课程下的课,其显著的特点是:现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问题解决式的数学学习活动。虽然,由于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认识不同,曾造成课堂中出现情境有生活味,缺少数学味,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有活动,没有体验,有合作缺少实效等现象,但应该说,评价什么样的课是新课程下的好课,这种评价还是抓住了《标准》所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
五、一节好课,要以多种教学要素来分析
这种评价好课的标准似乎是比较稳妥的,至少不会被人说成是片面。这种评价常见于课堂教学大奖赛上。评委们手中拿到的多是这种多因素评价表。其中涉及到教学的诸要素。于是有了这样的说法: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要看目标确定是否全面,内容是否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善,是否选择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元的评价方式是否得以实现等等。目前,很多教师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将教学割裂成诸多要素,从更为理性的角度加以评价,这是不符合教学这一整体活动现实的。尽管对不同的要素,付以不同的权重分数,但这种评价似乎更趋向于定量评价。
笔者认为,客观地分析、一节教学,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同、教学设计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环境不同,产生的客观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一节课来说,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教学本身具有教师个性的因素,那么,我们同样应该允许评价者,在评价中有其个人的喜好。但从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来衡量,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定好课的标准。
笔者在九年的教学中,不仅一直坚持教学,而且也听了很多课,无论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是听了某位教师的教学。都会因教师精彩的设计而击节叫好,因教师对某一生成问题的恰当处理,而暗自赞叹,因学生学习中表现的专注与智慧,而佩服教师教学有方——以上罗列的五种好课的评价,虽不具有完全递进关系,但依晰可以窥视其中笔者或者说更多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观的改变,以及不同课堂教学评价观下的教学。笔者所追求的数学教学不是传统的精讲多练,也不是当前某些课堂出现的那种散乱的活跃。
笔者的教学追求是:数学教学要返璞归真,充满智慧。
对于什么是新课程下的好课,笔者更倾向于第三、四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好课(此处指数学课)评价的标准是: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关注思维,丰富体验;
朴素自然,灵活深刻。
这种评价既体现了《标准》的相关理念,又蕴含着笔者的数学教学追求。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教学,但教学不能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我们不能堂堂作到教学精彩,但我们可以做到堂堂课实在。在笔者提出的好课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希望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摆脱传统观念和行为的束服,走出对课改理念认识的误区,去掉课堂教学的浮躁与形式化的装饰,做到:精彩得朴素,朴素得精彩。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