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评价方式促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正确、公平地评价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反之,不正确的评价则严重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分层评价学生”就是承认差异,在评价上不同操一把尺子,按照个体的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从而调动个体内部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主体性,使学习活动得到优化。“分层评价学生”要求教师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闪光点”,都有自身价值,并从多角度欣赏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添一份欢欣,增强一份自信,从而激励其不断去探索,去争取成功。为此,在评价的标准上以学生根据实际选择的学习目标为标准,达到目标或努力达到目标都是成功。在评价内容上,重点在追求实践价值,对能力强的学生重在评价学习活动的质量和结果,对于后进生重在评价其学习态度和过程,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评价方法上注意给优等生指出努力方向,对后进生也不求全责备,给其一个再思考的空间,让其再认识眼前发生的一切,然后给以成功的评价。在评价机制上,重视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多项交流。只有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相同的目标不同层次对学生评价
教师给于学生的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进行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首先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A” “B ”“C”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层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层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给予不同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励其积极上进。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不仅如此,还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努力去完成高一层次的学习,学生从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赏中,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的努力尝试进步,体会成功,充分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如:我叶力,他是属于“C”层学生,刚开始我想长的如此灵活的学生为什么成绩总是考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他是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不过小时候生过一场病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在原来的班级中被人瞧不起,别人起了个外号叫“天才”,对于他只有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的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进步了,从原来的要他学习变成他要学习,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相同的作业不同的程度对学生评价
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没有差生,公平性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评价机制,所以A层学生学习劲头更足,不断奔向新的起点;B层学生则跃跃欲试,稳重求进,有更多的信心脚踏实地追赶A层学生;C层学生消除了自卑感,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B、C层学生受到鼓励的机会增加,经常表现出争取递进和乐于合作。因此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B层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层学生完成基本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如:我班是毕业班,面临着升学考试,而且学习成绩两节分化严重,如果用同样的作业程度衡量学生,只能造成C层型的学生是一个旁听生,如;张为萧、林知晓、叶严仿等只有完成基本题,提高学习的劲头,消除自卑感,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只有A层学生才能接受,并有所增强学习信心,脚踏实地你追我赶,像扬静、刘勇等优秀学生、特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彰显他们的个性。
三、以相同的试卷不同的态度对学生评价
当前,现代教学评价的诸多理论观点中,发展性评价理论是比较能够反映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是一种促进评价对象为主体、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评价。我们不以近期显现的效果和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是从态度、情感、知识、能力诸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生成过程等进行评价。强调给学生多次机,重视评价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极性评价之前,教师对学生予以帮助指导,并给以再次改正。这样重视过程性评价后,我们发现终极性评价成绩都有所提升。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C层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C层学生做基本达纲题,B层学生加试综合题,A层学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我班C层学生人数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一次考试成绩不记分,试卷分析后的几天重新考试,然而全班评出等级给予表彰,如吴聪铃同学原来几次的成绩不够理想,经过几次的尝试,表彰的机会来了,态度端正了,兴趣不断上升。在加上口头以及其他形式的表扬,她变了,从不爱学习到我喜欢学习成绩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