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之策略

作者:鲁育娥 文章来源:云峰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11 字体:

教育学家普罗塔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燃烧的火种”,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不由自主地把学生当成了罐子,并且乐此不疲地往里塞各种各样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然而学生是鲜活的,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成熟,逐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单一的说教式学习方式、教师一相情愿的“填鸭”只会在更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综合课,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式训练更为有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对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探究性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并且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自主性特点。活动组织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各种品质的培养。
下面我结合以上新课程改革思想谈谈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几点教学策略。
策略一、 巧设悬念 激发实践动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过程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开始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启新思维的第一步。在进行《研究我的身体》的活动课引入时,我先打开录像机,出示公安人员在海滩上发现犯罪嫌疑人员留下的光脚印,测得脚印长为25厘米,于是侦察员推断出他的身高大约是175厘米。看了录像,学生提出:为什么侦察员通过测量脚印的长度就能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教师可因势利导:“你们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下面我们就来把我们刚才测量到的人体各部分的尺寸填在表上,然后在这些数据里找规律,发现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手腕的周长恰恰是脖子周长的一半;身高往往是脚长的7倍。这就是人体测量学。明白了这些,同学们可举一反三,让他们动手找一下我们身体各部分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日常生活用品设计和身体各部分有哪种联系?学生通过实践、实地观察得到许多例子如:桌椅的高矮、自行车、汽车等等的设计都要运用人体测量工程学的原理。
较之以往的教学形式,在教师巧妙设计的悬念下,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再是局限于书本上仅有的几个,而是不断迸发出令人惊喜的火花。在其它的教学中我也多次尝试将此方法运用到其中,其效果都很明显。
策略二、 小组探究 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修改意见,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难以解决的学生活动范围太窄,时间不充分的问题,更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组学习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机会较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探索及思考,信息交流更加密切;人数上的优势便于学生自我组织学习,学生容易在学习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各项活动的开展;更容易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比较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责,通过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践的质量,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特别有的时候分组活动需要在课外进行,比如长期持续的观察活动,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等等,教师此时必须对活动的宏观进行调控和掌握。比如我发现学生喜欢养小动物,于是设计《观察动物吃什么》这样的课题,课题的观察活动很适合分组探究,因而我把学生分成每6人一个小组,让他们自由组合并选任一个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制定本组的观察计划。在观察计划里,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如谁纪录,谁带工具,谁去找观察地点,最后谁来汇报等,这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来。当然,我也积极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和讨论中去,并且给予他们指导、帮助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东西可玩,才能为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最后我和他们一起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所引发的许多困难,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并在小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我的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
策略三、 展示成果 分享劳动快感
在学生经历了一番探究的过程后,最后的活动展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个环节,教师往往容易轻视,留下一个虎头蛇尾的遗憾结局。活动的展示过程,是对前期探究活动的总结,包括知识上的小结,方法上的小结,情感态度上的小结。不仅如此,这也是学生对自己成绩的一种肯定,为今后持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展示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碰到一起,从中又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引发新的想法。在进行《调查公用设施》这一课题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参观、记载、讨论和交流,我还特别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回报他们的调查成果。由于前期的分组探究活动十分的充分,因而学生的汇报十分踊跃。有的组汇报了他们找到的公用设施的新颖性,有的组汇报了他们为公用设施画的像,有的组描述了公用设施受到了如何的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控诉,有的组开始时不敢来汇报,后来听到别的组汇报的津津有味,自己也按捺不住抢着来介绍自己的发现。而且有的组还对某些公用设施的设计提出种种改进建议。大家对自己的发现都感到非常兴奋。
活动的展示过程是学生交流与讨论的阵地,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在其中学生不断的迸发出新的想法,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也越发强烈。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活动展示的形式上突破创新。
策略四、课外延伸 培养自主创新
曲尽人还在,课终意犹存。我们还应注重课外的延伸与拓展,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课余天地里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发挥。一个活动结束后,还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进行一些调查,结合所见所闻提出自己所想,并向有关报刊投稿。如我在上《桌子、椅子,你好吗?》主题实践活动时,在活动的最后进行了活动的延伸,我问:“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班级公约和给小朋友的的倡议书,我们这节课的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可是除了课桌和椅子,学校里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调查呢?”这句话一落,就立刻有学生提出想研究楼梯的栏杆,因为发现有一些同学把它当滑梯,很危险!还有学生提出开展一个有关关爱学校草坪的活动倡议……。我就顺势利导:“你们提出的课题非常具有实际意义,你们可以在课外进行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使同学们更加爱护我们的学校。”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它能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团队合作的快乐;可以让学生在动态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它能够奉献给学生一堂堂充满生命活力精彩纷呈的课堂,更多的赋予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品质,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中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