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杂念教语文
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纷纷把教具作为奖励送给孩子。一节课上“有趣的汉字”,教师拿出一支借来的毛笔教学“笔”字,一个孩子说毛笔上面的杆子是用竹子做的,下面有很多毛,所以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毛字。教师说:“你说的真好,这只毛笔就送给你了。”我忍不住笑了,你呆会拿什么还给我呢?正式上时,这支笔又送出去一回。最后完璧归赵,还是还到我这里来了。这么说来,那两个孩子可以说被老师善意地耍了一把。孩子得到老师送的笔时,该是多么激动,自豪,课后老师又要了回去,孩子幼小的心灵会怎么想呢?哦,原来老师都是可以说话不算话的,课堂上的一切都是假的。这样的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孩子从小就在一种缺乏诚信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叫他如何能做一个真诚的人呢?
还有一位老师上《最后的玉米》一课,学生读“玉米”上的生字,教师说:“这个玉米宝宝送给你”,这一下,课堂上特别活跃起来,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都羡慕地望着那个得玉米的孩子。课堂上看起来是活起来了,但实际上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识字上,而在得到玉米上。真正的学习的注意力反而分散了。
不知道课后老师是否要回了玉米,但是不管要不要回,最好都不要在课堂上用实物奖励学生,我们的课堂是应该用语文本身来吸引孩子。如果我们的课堂到了需要靠实物奖励来赢得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的时候,那么只能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语文教学历来让许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教了一辈子的语文,到头来还发出“不会教语文”的感叹。语文课怎样教,怎样教好语文?近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但实际上语文教学还是“涛声依旧”。
语文,有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语文课变 的千头万绪,模糊一片。这样的语文不仅伤了我们自己,也伤害了我们的孩子。我以为语文课应该追求简明、精练。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你传播的越少,观众就接受的越多。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使你的课深入学生心灵,你必须敢于舍弃,抛弃种种作秀套路,突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这一重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识字课就要以识‘写字为重点,阅读课就要以读书为主线,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就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教学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走马观花那样频频换道。
简简单单的上好语文课其实并不简单。简单的语文课拒绝平庸,简单的语文是一首精巧的诗,而不是一壶平淡的酒。它的创设,需要几哦按时有诗人般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同样的问题,形式呢感会因为教师一个形象的比喻而曲径通幽,一句幽默的调慨而兴趣被增,也可能会因教师一次厌烦的手势、一个躲闪的眼神而熄灭进取的激情。简单的语文更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实际上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 后的深入浅出,是对献身提高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欲设之后随机生成的正确引导。我们的简单,应该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幸福一些。
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知道把课文读好,读美。可见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时间,质疑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所采取的措施。我们教师致命的弱点就是太尽职,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放心。总是害怕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出洋相,就怕一不小心给了我们有惊无喜,问题的根源就出在我们教师自己的不自信。不牵着学生的手,就不赶往前迈步子,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
能感受山水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的人不一定要傍于水旁,能享受课之魅的人不一定要身处课堂,因为最美的事物在心里,不仅仅在眼中。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想法:毕竟只是想法而已,大家就当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