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阅读篇】伤不起的又何止是孩子
对于教育类的书,我很少有浓烈的兴趣会坚持着把一本书看完,因为我总觉得:教育这一门学问,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招。只要是对症下药的,再普通的招也能见效,只要是适得其反的,再高超的招也显得苍白无力。所以,面对校长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时,我依然抱着这样一副无所谓的心态去阅读,当温暖的双手触碰到书本冰凉的封面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网禁锢住的小鸟对着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诉说着什么……当然,激起我深入阅读本书的还是那句引起我思想共鸣的话: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会找到自己的路。
就这样,在闲暇之余,就时不时的拿起这本翻阅翻阅,半个月之后,我将本书轻轻地合上,突然间发现,我已将本书在悄无声息之间看完了,真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书中的许多话语如同篆刻一般清晰地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例如:“我们一定可以在不为难别人、也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找到一条路,好好活着。”“乖孩子总是要压抑自己的想法去服从大人,去听从教师。乖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大人的掌控,一点点迷失,一点点变乖,孩子越来越乖,心灵深处的伤越来越重。” “一个人坐困在井里,总是不如共同生活的社群容易互见其瑕。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被‘身为教师’的心像所困,也不要轻易将自己这面镜子的映像,认作是最后的真实才好。”心中不免产生了一些遐想,这仅仅是遐想而已,因为我不是一个敢于挑战和勇于奋斗的人士。但心中的复杂思想却又是那样的强烈碰撞着,所以很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收获和感悟。
一、说起做孩子:那是一群让我充满嫉妒的可爱生命!
有人说:当你只比别人好一点点的时候,你就成了别人嫉妒的对象,当你比别人好出一大截的时候,你就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和李雅卿笔下的那些孩子相比,我们身边的这些孩子似乎就多了一层压抑和呆板,但要说仅凭她的一次谈话和一份书信的交流就能达到所描述的那种效果,却又令我有了几分的质疑和困惑。要真是那样,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种理想的国度。因此,对于她所描述的那群孩子,我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嫉妒。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让走路还不稳的三岁孩子开始了学英语、练舞蹈、学珠算等等;曾几何时,我们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孩子的优点作比较;曾几何时,我们就把孩子的分数看成了他(她)这辈子唯一值得奋斗的目标;曾几何时,……我们是否思考过、询问过、商量过,孩子们需要什么,想干什么,希望做什么?我们最爱干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祖宗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包办”策略。代替孩子做选择、代替孩子做决定、代替孩子做判断……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家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为孩子做着一切,却得不到孩子一句诚心感谢的根源所在。
如果我们将雅卿校长笔下所描述的种籽亲子实验学校的场景,再现在我们的孩子面前时,你不妨猜想一下,将有多少的孩子对其充满着向往和欣喜。他们无需为每天繁杂的作业绞尽脑汁,也不必对父母的殷切希望而为难自己,更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地成长。可是,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孩子真的每次都能做出正确地抉择吗?我认为:家长和老师的有效干预那是相当有必要的。书中谈到:只要你的心里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你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忙着和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拔河。然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所创造的课堂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教育”呢!
说起做老师:那是一群在夹缝中生存的坚强者!
老师,一度被人誉为“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好像一夜之间,老师不再是“人”,而变成了世人眼中神圣的“神”。别人能穿的衣服,老师不能穿,因为要在学生面前塑造一种端庄的形象;别人能说的话,老师不能说,因为老师是知识分子;别人买东西可以讲价,老师不能,因为人家会嘲笑老师小气;别人能做的事,老师不能做,因为老师要教书育人。改革的春风吹了一阵又一阵,各种新名词齐涮涮地亮相。可老师依然是昨日的老师,老师依然在为了不写作业的学生而焦心,依然会为了学生少考了几分而上火生气。有人说,素质教育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我们也不想这样做,只想说:请不要以分数来衡量老师,我们何不想也素质一番。“因材施教”的道理孔老夫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和我们摆事实、讲道理了,有哪个教师会不知,哪个教师会不晓。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又是显得那样的底气不足呀!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除了成绩还可以拿什么给别人看。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感觉到了我们的孩子学得太苦了,我们的课程太难了,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可我们也无能为力去改变现状。雅卿说,让每个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怎么可能?在学习的这条“高速路”上,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耐心等得起呢!我们只知一味地往前奔跑,却很少驻足停留。所以,我们总是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和最值得关注的人。所以,别对我们的老师求全责备;这样一个谁都能管得着的职业,尽管拥有极为高尚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人的灵魂是那么好教育的?人的灵魂岂能是另一个人所能拯救的?我们无非也是处于极为可悲的处境,在夹缝中生存,时刻承受着生活的多重挤兑的坚强者而已!
三、说起做家长:带“长”的未必是那么好当的!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去年夏天,朋友一家晚饭后溜达到附近的公园。天都快黑了,一个外国小孩还在公园周围四处找寻着什么,看到朋友一家,上前询问是否看到一个大一点儿、骑自行车的男孩。朋友说没有看到,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小男孩说,他骑车到公园玩,一个大男孩说想借他的自行车,回家取点东西。小男孩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可是,天黑了还没有见那大男孩来还他自行车。朋友劝他,一定被骗了,还是快回家吧。
第二天傍晚,朋友一家照例去散步,又在公园遇见那个小男孩。朋友好奇地问他:昨晚自行车丢了,你父母有没有责怪你啊?小男孩一脸无辜的样子:他们为什么要责备我呢?我爸妈说了,我没有做错什么,有错的是那个骗人的、偷东西的人。
朋友说:这傻孩子,要是搁咱中国家长,肯定得把他打一顿——你缺心眼儿啊!我无语,不由得心中感慨万千:瞧人家家长这境界,差距啊!我们国家的国情在那摆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那儿,千军万马过“高考” 独木桥的事实在那见证着。对于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家长的文化水平不一,受教育程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大相径庭。怎么办?
换个说法吧,看哪!人家李嘉诚、韩寒之类的成功人士,不也是没什么文凭,不照样也能成功吗!是的,他们是成功了。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了,也就稀罕的只出了这么一个李嘉诚,一个韩寒而已!许多家长们都明白我的孩子并不笨,她很聪明。只是,在这样竞争环境下,要挣得一席之地,她除了用分数这样笨方法追赶,没有其它能赶超的方式。而他们,除了省吃俭用,努力存钱以外,也不知道还能帮到孩子什么了。
所以说:孩子就是一颗种子,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土壤里,不同的培育中,成长的速度和状态也就大不相同。这才有了我们这样种类繁多、变换无穷的世界。因此,尽我们的所能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吧,无论你的方法是哪一种,面对的是哪一款的种子。都这样尽心竭力地去做吧。因为在这样一个纷扰的社会里,我们谁都是伤不起的那一个。既然改变不了这个社会,那就改变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