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学习于永正“五重教学”有感

作者:朱日强 文章来源:湖山中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12-24 字体:

近来,参加于永正教学思想与经典课例研习,首篇便是《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于永正老师积数十年教学经验之结晶。我反复拜读,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回味无穷,越读越发明亮,越读越感到似乎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其中……。
        一、重情趣——随风潜入夜
       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意浓浓、起伏跌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或默默无语地沉思,或张扬个性地进行口语辩争,或奋笔疾书,或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等等。以至达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欲达到上述最佳效果的直接因素,是于先生期望语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课堂(上课)有情。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
       二、重感悟——润物细无声
       所谓感悟,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文本后悟其义,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先生的做法“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于先生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于先生备课时第一要务就是把文本“反复读,正确读,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达到将“静态的文字”读成“动态的文本”,直至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2、上课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于老师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主要是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等。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于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于老师认为“微观探究”,最重要的是要抓准“要害”,切不可课课背诵、面面俱到。
       三、重积累——温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论语》)。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一个人面对现实要知新,就必然要温故。因此说,任何温故都是在新情境下的温故,增加知识的积累。于老师谈到积累时认为:“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那么于老师是怎样做到三个积累的呢?首先是语言的积累。一是要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二是要重视课外阅读。实验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学生便会有什么。三是坚持做读书笔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其次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家长、学校应给孩子提供对大自然、社会更多地接触和更多地活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农村的孩子会爬树、会游泳、会划船的也少了。由于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也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也少得很。建议城乡孩子互相结对子,多联系,多活动,就能给金色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所以于老师认为: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温故而知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重迁移——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美国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国教育始祖孔子提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 “用”字,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于永正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1、读的迁移。关于“读的迁移”,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吕叔湘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写的迁移。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加强读写结合。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就是由读到写的迁移。于先生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书面回答课后的问答题,“小练笔”等等。
       五、重习惯——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久而久之,便养成习惯。于先生认为习惯有两点:一是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的习惯,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圈点、批注等),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关于运用的习惯,吕叔湘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实践。”于先生强调“感悟”、“积累”和“迁移”,而不主张繁琐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总而言之,通过反复研读于永正老师的《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一文,收获颇丰,启发颇多。于是乎感悟到于先生的“五重教学”思想似乎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真谛。

【打印正文】